-->
乐府-抖音百科
乐府,为主管音乐的官署,是一个向宫廷输送郊祀乐、房中乐,采集、加工、改编和保存地方民歌的音乐机构。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中载“武帝乃立乐府”,[3]但是“乐府”一词早在秦代就已出现。[a][4]乐府在汉武帝时得以扩建,至汉哀帝时罢撤,共存在约一百多年。[5] 秦时乐府与先秦太乐署相仿,规模不大。[6]主要掌管供帝王享乐的俗乐,以及作为府库主管乐器制造、储藏和发放等。汉承秦制,汉初仍设乐府,除负责管理音乐、舞蹈、百戏等各种艺术外,还主管俳倡[b]戏乐和夷狄[c]远客等事。从汉高祖至惠、文、景三朝,统治者都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乐府职能只是前朝职能的延续,未有较大改观。[2]汉武帝时,对乐府进行改革扩建,[7]扩建后的乐府机构,其职能更加完善,主要负责掌管、制作、保存朝廷用于朝会、郊祀、宴飨[xiǎng]时用的音乐,还要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加以修改、润色、配乐,使之合乐歌唱等。[8]在强大的国力支持下,乐府在武帝时期发展到鼎峰。后因国力耗损,乐府逐渐衰落。其后宣、元、成几朝,乐府乐工开始裁减。到了汉哀帝时期,乐府被罢撤。此后,乐府作为一个机构的名称渐至消亡,但是乐府诗歌却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了下来。[9]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一时期乐府诗有“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10]北宋末年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11]其中汉朝乐府诗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12][13]郊庙歌辞用于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以《安世房中歌》十七首和《郊祀歌》十九章为代表,大都为贵族文人所创作,是典型的庙堂文学。[10][13][12]其它三类多为从各地采集来的“俗曲”,作品内容贴近现实,表现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风格质朴,形式多样,是两汉乐府诗的精华。[13] 秦汉时期设立乐府,是一项有创意的文化建制和举措,在中国音乐史、文学史及文化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意义。[1]音乐方面,它打破了周以来重雅乐的局面,[14]积累了丰富的乐府作品和创作经验,[15]为后世乐府机构的变迁奠定基础。[1]在文学上,乐府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吸引了当时许多文人、官吏依民间音乐 曲调填写新辞,依民歌的题材再创作。他们留下的许多歌辞,在文学上形成了“乐府诗”的艺术体裁。[16]在文化交融方面,汉乐府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吸收外来音乐文化,促进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与融合。[15] 机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