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比亚蟑螂

硕蠊科仿硕蠊属的一种昆虫
杜比亚蟑螂(Blapticadubia)是硕蠊科仿硕蠊属的一种昆虫,[3]又名橙色斑点蟑螂、杜比亚大蠊,[1]是蜚镰目中体积较大的昆虫之一。[3]野外的杜比亚蟑螂主要生活于中南美洲热带雨林,生活环境多为高温高湿环境。是腐食性昆虫。[6]
杜比亚蟑螂成虫体长35~40毫米,黑褐色,雄性翅长于腹部末端,触角较长,前胸背板中间有较大的半圆形褐色斑纹;雌性翅退化为翅鞘,残余背部两侧,雌雄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攀爬运动能力极弱,完全不能攀爬光滑的垂直表面。[3][5]每胎生20~30只小蟑螂,每隔1~2个月生一次。[7]若虫需经历7~10次脱皮,[3]在出生后的80~100日龄,成为成虫。[5][8]杜比亚蟑螂一般不侵入住宅,体内富含大量粗蛋白质、脂肪及矿物质,可作为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活体饲料。[3][6]
杜比亚蟑螂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喜欢生活在热带森林的地面上,以腐殖物质、植物根茎或动物残骸等为食物。他们的运动能力较差,动作不够柔韧,对强光有恐惧心理。触角更长,更有弹性,可在头前伸出,起着嗅的作用。温度、湿度是杜比亚蟑螂存活的关键因素。杜比亚蟑螂是一种具有变温能力的生物,它的体温会与周围的气温相对应,如果外部气温下降,杜比亚蟑螂的代谢能力和活动量都会大幅度下降。而杜比亚蟑螂的温度适应范围却很宽,在23-35℃之间都能正常生长繁殖。[5]
杜比亚蟑螂在毒理学、医疗保健等领域也有应用。杜比亚蟑螂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杜比亚蟑螂抗菌肽几丁质壳聚糖可用于生产化妆品、医药保健品等来延缓人类衰老和治愈疾病。杜比亚蟑螂粪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和无公害名贵花卉专用肥、有机复合肥。[3][6][5]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