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区
1
4
金水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郑州市下辖区,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部,东临郑东新区,南连管城回族区二七区,西接中原区,北靠惠济区[2][16][17],截至2025年9月,辖区总面积136.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86万,流动人口40余万,辖17个街道、3个园区、40个行政村、174个社区,政府驻地金水区东风路16号,城镇化率97.27%。[2][18]
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3]5000年前,金水区境内已有先民活动[19],在3500年前商代中期形成了城市,名为管城[20],后为郑国韩国辖地,秦统一后设三川郡,汉时先后属河南郡河南尹管辖,魏晋南北朝时先后属荥阳郡、北豫州、广武郡、荥州,隋唐时为郑州辖地,宋元时期先后属京西北路、郑州,明清时属郑州[21],辖区属郑县管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郑州解放,郑县分为郑州市和郑县。1960年4月,金水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8月,金水人民公社改为金水区。[22]
金水区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第一[23],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信息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24],以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公共服务业、文创产业等第三产业为主。[25]2023年,金水区地区生产总值2058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38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2.5亿元,同比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24.7亿元,同比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占比0.02:11.30:88.68。[8]金水区也是河南省文化、金融、信息中心[24],境内设有金水科教园区[2],有大中专院校43所,境内集聚了郑州市21%的科研人员和33%的科技类企业。[2]
金水区是先民活动较早的地方,境内曾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等遗迹[19]大河村遗址、祭伯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7],沈氏摔跤、古琴斫[zhuó]制技艺、官窑烧制技艺等8项非遗文化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境内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郑州海洋馆为国家AAA级景区。[10]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