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

中国古代官名
1
4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又名天官、冢宰或太宰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主要负责对官员资料的整理以及对官员的人事任免。[4][5]
吏部尚书的名称起源于殷代的六官之一的大宰,周朝时被称为天官大宰(也称为冢宰)。东汉尚书台设置了吏部曹,其主管选举和祭祀的事务,汉末时吏部被改为选部,长官为选部尚书,专门掌管选举的事务,后于三国魏由选部尚书改为吏部尚书。晋因魏制,晋宋以后吏部尚书职权甚重,掌管全国官员的选拔、考核、奖罚和封爵事务,被称为大尚书,居六曹尚书之首。西魏末期,吏部尚书被改制为吏部中大夫。隋唐时期,吏部尚书为尚书省六部长官之首,与侍郎分掌六品以下文官的选拔,因朝代不同,品级大小在一品与三品之间浮动。北宋时期,最初为寄禄官,无职事,其职掌视差遣而定,元丰改制后负责掌管文武官员的选拔、拟注差遣、叙迁、荫补等职务,为从二品,金朝为正三品。元朝时吏部尚书属中书省,设置三人,为正三品,到明朝时置为一人,正二品,仍隶属于中书省,主导百官的选拔,后置二人,设置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清朝沿置,满汉各有一员,为从一品。[5][6][7][8][9][10][11]
学者龚延明认为,吏部尚书的设立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设置在客观上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稳定,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等,但也会出现人才浪费、腐败等问题。古代越南朝鲜半岛高丽王朝(“王氏高丽”)在古代中国的影响下,效仿了三省六部制来建立起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政治制度,其吏部首长亦称吏部尚书。[7][8][12][13][14]

名称由来

尚书职位最早出现于周朝东汉郑玄认为周朝的“司会”如同后来的尚书,后于秦代确定了“尚书”的职位名称。汉朝置尚书,其中有负责丞相事务的常侍尚书,即吏部尚书的前身。后汉改常侍尚书为选部尚书,曹魏时期将选部改为吏部,吏部尚书之名所得。自南北朝开始,吏部尚书被历代沿袭使用,直至清朝[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