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之一
西南官话是现代汉语北方方言(官话方言)的八大次方言之一,也是汉语方言中分布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旧称“上江官话”。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江西等九个省 ( 市 ) 区,也散布于甘肃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使用人口约2.7亿人。西南官话还流行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在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掸邦第二特区,为当地主要语言。[2][3][4]
从元末起,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湖广地区的官话方言成为巴蜀地区的主要方言,且成渝小片四川话与湖广片武汉话开始出现分化,证明西南官话诞生尚早于此。也有学者指出,西南官话可能与江淮官话同源,是江淮官话移植于西南地区后继续演变的结果。西南官话在此后数百年间,随着人口迁徙、民族交流等,在与其他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过程中,以四川为中心逐步扩展到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及其他省市,并形成了整体一致性强,内部各有特色的格局。[1][5][6]由于西南官话与北方的官话方言有较明显的差异,长期被认为与粤语吴语等并列为大语言区。直到现代,西南官话才从上江官话中分离开来,成为官话方言的一种。西南官话内部可分6个片,即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桂柳片,共22个小片,代表性语言包括成都话、武汉话、重庆话、昆明话等。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还有个别方言岛,这些方言岛的语言特点往往反映出西南官话与赣语、湘语、粤语等的关系。[7][8][2][9]
西南官话最显著的语音特点是古入声归阳平。西南官话主流浊音清化,但部分地区仍然保留浊音;部分地区无尖团对立,但部分地区却仍然保留尖团对立;部分地区不分平舌音翘舌音,但也有部分地区完全区分平翘舌音;部分地区h、f不分,n、l不分,但也有个别片完全区分。总的来说,西南官话的声母系统和赣语、新湘语、客家话、粤语有一定相似之处。西南官话有八种声调,多数方言的调值非常接近,调系简单(都是四调系),语气词数量接近南方方言群。[1][8][10]西南官话是选用名词构词法类型多的方言,8种构词法均有选择,各点平均选择5类。凸显的是“AA”构词法,其中“AA”是其最具特色的构词法,用它构成的词在所有方言中占第一位。西南官话选择包含重叠手段的5种构词法构成的词占49.9%,仅次于兰银官话。[11]西南官话中多用“倒”或“起”,属于特色词汇。常见类型如“V倒V倒”或“V起V起”式。[12]
通过研究西南官话在形成过程中的语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构拟西南官话的古今语音发展历程,丰富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借鉴。[13]西南官话方言文学作品,如巴金的部分作品,马识途的《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等对巴蜀民间口语词汇的使用,在“川派”作家中独树一帜。[14][15]西南官话有许多俗语、谚语、民歌等广为流传,一些方言曲艺四川评书、汉剧、滇剧、花鼓戏、傩堂戏等影响深远;此外随着西南各省文化和民俗在全国范围内的广受欢迎,使用西南官话摄制的电影作品和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但受推广普通话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西南官话也面临着使用人数减少、使用范围缩减的危机。[16][17][18][19]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