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29日[a]—1881年3月13日),简称亚历山大二世(英语:Alexander II),是俄罗斯罗曼 诺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二位皇帝(1855年3月2日—1881年3月13日在位),沙皇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和亚历山德拉·费多罗芙娜皇后(Императрица Александра Фёдоровна)的长子,出生于克里姆林宫。[1][2] 亚历山大二世自小被任命为近卫军骠骑兵团军官。刚满7岁,亚历山大二世便成为骑兵团少尉。[1]1826年,亚历山大二世接受王位继承人的正规教育,由诗人瓦西里·安德烈耶维奇·茹科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ндре́е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作为他的教师。亚历山大二世学习数学、物理、法学和外语等科目,掌握四门外语:英语、德语、法语和波兰语。[3]1834年4月17日,亚历山大二世年满16岁,作为皇位继承人开始参与国事。同年他进入枢密院,第二年成为东正教最高会议成员。1837年5-12月,皇太子走访俄国。1841年4月16日亚历山大二世与公主玛丽亚在冬宫大教堂举行婚礼。[3]1855年2月18日,尼古拉一世逝世。笠日,亚历山大二世登基。他意识到了俄国危机迫近,在国内外压力下必须采取与旧体制不同的新措施,解放农民的思想开始萌芽。1857年1月15日,“讨论关于整顿地主农民生活措施”的秘密委员会成立。1856-1859年初,欧俄46省设立了贵族委员会,改革机制开始运行。[1]19世纪后半期开始,俄罗斯开始积极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1858年至1864年,沙俄政府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夺取中国150万平方公里领土。[4][5]之后,俄罗斯先后征服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确立对中亚的统治。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组织刺杀亚历山大二世。最终,亚历山大二世因炸弹重伤而死。[6] 亚历山大二世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政治家。 他在执掌俄国政权时期,以维护俄国既得利益为基础,谋求和恢复新发展的对外政策为宗旨,对欧陆及近东等地区采取了一种务实的外交政策,[7]亚历山大二世为俄罗斯19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因下诏废除了农奴制,他被称为“解放者”。[8] 人物生平
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