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队

日本关东军驻“满洲”731部队
731部队全称“‘满洲’第731部队”,是日本于1936年6月25日成立,专门从事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部队,隶属于日本关东军,其前身是细菌研究室、防疫研究室,别称“加茂部队”、“奈良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总部”等。[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帝国主义走向军国主义,企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对于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新式武器的需求也更加迫切。[2][3]1932年,日本陆军省相继批准在陆军军校设立细菌研究室、防疫研究室,石井四郎作为主要成员开始研究细菌武器[4][5][6]次年研究机构整体迁移至哈尔滨市,并在中国黑龙江省五常县背荫河镇秘密设立了细菌实验场,对内称“加茂部队”。1936年6月25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设立关东军防疫部,细菌战部队正式成为日本国家的在编部队,开始攻击型细菌炸弹的研究。[5]1939年,加茂部队搬入哈尔滨平房区特别军事区,开始大规模研制“宇治型”细菌炸弹,随后相继在诺门坎、浙江宁波、衢州金华等地实施细菌战,并导致[]鼠疫流行。[7]1940年,关东军防疫部更名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又于1941年8月正式改名为“‘满洲’731部队”。1941年及1942年间,731部队分别对湖南省常德市、浙江金华、衢州、玉山江西玉山空投鼠疫、赤痢、霍乱等病菌,造成大量平民伤亡。[5]与此同时,在731部队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日本共建立了63支细菌战细菌战机构,覆盖中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以防疫给水为名准备并实施了大范围的细菌战。[8]1945年,日本战败,731部队核心成员潜逃回日本,仅12名支队成员被捕。1949年,苏联伯力军事法庭上宣判731部队支队成员15至2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9][10]
731部队从最初建立的不到1000人,到最后3000人的编制,在组织结构上包含细菌研究、细菌试验、防疫给水、细菌生产在内的八个部、四个支队和一个大连卫生研究所。[11][12][13]731部队的产生、恶性膨胀及其活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产物,其进行的细菌研究和细菌战活动,以及人体试验、活体解剖等行为已经完全背离了科学研究的规定和人类文明的准则,2002年东京地方法院做出判决,承认731部队存在违反“海牙公约”,而日本学者森村诚一则将731部队形容为恶魔部队。[14][15][16]
关于731部队实施的“特别输送”行为的具体受害人数尚存在一定争议,但现存的大量相关遗址和文献都清晰的记录了其罪证。[17][18]1945年8月,731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了目前的30余处残迹遗址。1982年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开始在遗址处建造,并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19][20]近年来,记载了731部队具体罪证的文献陆续对外公布,2021年8月,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和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相继公布了731部队的相关笔供和秘密文件。[21][22]2023年9月18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开最新发现的重要史料:侵华日军军医将校名簿,为731部队的罪行揭露提供了关键证据。[23]2024年5月,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面向社会公开了一份研究发现的共69页档案资料——《731部队本部身上申告书》,完整记录了52人“姓名”“兵种”等信息,清晰还原了登记者从进入731部队开始参与的犯罪活动,并证明日本侵华化学战和细菌战之间有人员调转。[24]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