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中日双方在长沙的第一次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939年10月15日),又称“湘北会战”,日方称为“赣湘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双方以长沙以北地区为主战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会战。[1][2][3]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将主要力量用于巩固占领区,驻武汉地区的日军第11军成为对付中国第五、第九战区部队的唯一野战机动兵团。1939年9月14日,日军发动第一次长沙会战,战役目的是在最短期间于赣湘北部平汉及修水周围地区,击溃中国第九战区军队主力。[3]自9月14日开始,日军先后在赣北、湘北、鄂南三个方向发动进攻,其中湘北为主战场。中国军队采用了比较灵活的作战方针,依托有利地形逐次抵抗,消耗日军实力,准备待其进入长沙附近时,集中力量进行决战。[4] 9月18日,日军在湘北发动攻势,至9月23日,日军突破中国军队的新墙河防线,继续向汨罗江防线进攻。 9月27日,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调整部署,集中主力于长沙周围地区,准备与日军决战。三天后,日军一部进到距长沙约30公里的永安;同时,由鄂南通城南下的日军第33师团与前来接应的奈良支队在三眼桥会师。日军于短时间内消灭第九战区主力的战役目标并未实现,且因不断遭到中国军队的伏击、侧击和夹击,损失较大;同时,中国军队正在集结部队准备决战;赣北方向的日军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和反攻,处境不利。于是,日军自10月1日起开始撤退,中国军队尾随追击,收复失地。到10月15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1][2][4]
国民党第九战区的不完全统计,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共计33480人,中国官兵伤亡、失踪共计40193人。日方后来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统计:中国军队阵亡约44000人,被俘约4000人,日军伤亡约3550人。[5]对于这次战役,当代学者张宪文认为:“仅就局部而言,可说是未分胜败。然而从进入相持阶段的抗战全局而言,却明显对中方有利。”他还认为:“中国军队的战前准备较充分,战术运用较合理,将士用命,民众配合,敌军计划落空,获得一个重大的胜利。尤其是长沙得以保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2]

战役背景

日方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