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明代政府设置的地方军政机构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1],一作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明官署名[2]。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统治管理东北女真等部族,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在黑龙江下游地域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3],治所在奴儿干城(今特林)[4]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辖卫384、所24、站7、寨1[5];其辖境东起鄂霍次克海,西迄鄂嫩河,南濒日本海,北达外兴安岭[6]。由明中央政府直接控制,是军政合一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设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和都指挥佥[qiān]事等军政长官[7]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与其管辖的卫、所都受五军都督府统领,并听命于兵部[8]。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9]。父死子继、父老子替、兄终弟续,其任免、晋升、赏赐等都由明廷敕准[10]。奴儿干都司的职责主要是招谕、抚恤属地的女真等各族,并于他们到朝贡时"往还护送"。[11]
奴儿干都司从永乐七年设置,永乐九年春,明朝政府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前去办公,至此成为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直到宣德十年废弃,前后运行了25年的时间[12]。它的设置,加强了明廷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三大部女真以及吉烈速、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各部的管辖,稳定了东北边疆的边防[3]

机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