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卓英

国民党高级将领,原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
1
4
罗卓英(1896年3月19日一1961年11月6日),原名东蕃,又名高哲,字尤青,号慈威,又作慈卫,学名卓英,广东大埔县百候乡渔洋坪村人,国民党陆军上将。[1][2][3]
罗卓英中学毕业后,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第8期炮科。1925年,罗卓英加入广州国民革命军担任炮兵连长,参加第二次东征,后随军北伐进入浙江。其后,罗卓英成为陈诚的部属,先后担任浙江警备师上校团长、第11师参谋长、副师长。1930年5月,他参加中原大战,率部进攻徐州砀山,与冯玉样部激战于归德。随后,罗卓英所在第11师与蔡廷[kǎi]部共解曲阜之围,打败阎锡山,并占领济南郑州。战后罗卓英升任第11师师长。在1931年至1935年期间,他奉命“围剿”江苏苏区和浙江苏区的红军,并趁机吞并韩德勤第52师、郭华宗第43师等杂牌军。1936年,罗卓英升任广州行营办公厅厅长兼代参谋长、粤汉铁路警备司令。在淞沪会战中,罗卓英率领第18军4个师驰援上海的抗日部队,在宝山罗店浏河、金家宅、罗店西南等地与日军激战。1937年11月,他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协助守卫南京,并升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先后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并在上高战役中取得大捷。[1][2][3][4]
1942年4月,罗卓英任远征军第1路司令官,赴缅甸对日作战,他接替英军防务,进行了皮尤河前哨战、同古战斗和斯瓦河逐次抵抗战斗,掩护英军撤退。罗卓英与史迪威计划进行瓦城会战,但未重视把守通往腊戍的要道东枝等地,导致瓦城被日军包围。远征军突围后,罗卓英率领的长官司令部及新38师进入印度,在同年冬天返回重庆。后来,罗卓英担任军令部次长、全国知识青年从军编练总监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提出建设广东的规划,并于1946晋升为陆军上将。1949年,罗卓英跟随国民党败逃台湾,他负责改编整训败逃的国民党军队,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1957年,罗卓英退休后前往屏东定居;1961年11月6日,他因糖尿病台北病逝,终年65岁。[1][2][3][5]
蒋介石说罗卓英“忠贞为国,殊堪施扬”。[4]与之共事的美国将军史迪威评价,罗卓英是一个精干、精力充沛、强有力的人。[6]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学者黄羡章认为,他是蒋介石的嫡系和陈诚的亲密搭档。[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