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岳寺位于铜梁县城南巴岳山寨子坡半山腰,是一座千年古刹。该寺依山势顺水流而建,左右峰峦相拥,前无堵后有靠,古木森森,林泉潺潺。若从空中鸟瞰,深藏在青山绿水中的巴岳寺如同端坐在一把硕大无朋的椅子上,显得气势恢宏。
正文
相关资料显示,巴岳寺始建于唐代,初名为宣秘院,宋代改称普门寺。明代永乐元年(1402 年),该寺经宝峰禅师拓地改建,香火旺盛,僧人倍增,声名远播。明代永乐六年(1408年),该寺被明成祖敕封川东第一大古刹。明代宣德年间(约1430 年),该寺始更名为巴岳寺。明末,该寺遭兵燹[xiǎn],逾千僧人悉遭屠戮,但寺院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 年),该寺经过修葺[qì]、扩建,与重庆华岩寺同为川东名刹。二十世纪,该寺经历重重劫难。文革期间,该寺佛像、房屋尽毁,僧侣散尽,唯藏经楼,钟鼓楼保护较好。2002 年,县人胡德荣,投资重修,巴岳寺得以重现风采--外有红墙黄瓦、搬鳌[áo]座脊,内有金龙缭绕、宝盖佛经,晨钟暮鼓,香烟袅袅,再次成为佛教圣地。 巴岳寺座北朝南,以中轴布局,整个建筑依山拾级而建,共五台八殿,其规模之浩大,气势之恢宏,在重庆地区极为罕见。第一台为哼哈殿,哼哈二将镇山门。第二台为天王殿,殿中塑弥勒佛坐像,两边塑四大天王神像。第三台为九龙殿,殿正中有镇寺之宝"九龙戏珠"沉香木根雕,西侧壁有《巴寺碑》《巴岳寺铭》《永振佛门》《功德碑》《集资碑》等题刻,西厢为鼓楼,东厢为钟楼。第四台为大雄宝殿,殿高五十丈,翼角飞檐。释迦牟尼坛上端坐,两厢罗汉惟妙惟肖。佛后三圣,尊容慈祥。第五台中为观音殿,西为七佛殿,东有地王殿、玉皇殿(玉皇殿本为道家之殿,融入此处是为方便佛道双修)。 沿着进巴岳山风景区的公路盘旋,越是往上越是树林阴翳[yì]、岚封雾锁。到得半山腰,便看到一座十分醒目的重檐牌坊,上书"巴岳古刹"四个大字。穿过牌坊,再行约100 米,即是巴岳寺的山门。山门旁,傲立着一棵树龄约600 年的古罗汉松。它与观音殿前的古罗汉松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巴岳寺在明代的兴盛和二十世纪的衰落。巴岳寺周边青山环抱、竹木蓊[wěng]蔚,寺内柏树竟秀、黄葛树流翠,远远望去,掩映在绿荫中的楼台殿角宛如仙境。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寺西的马尾松和寺东的白果树。这两棵古树均由宝峰禅师亲手植于永乐六年,现已高达百丈,干粗三人合围,长得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据佛门高僧讲,这两棵树600 年来听佛经赏佳景,吸纳天地日月精华,已修成正果,因此它们顶端常年云雾缭绕。所谓林茂鸟知归,巴岳寺因生态环境好,成了鸟的天堂,随处可见鸟影翩翩,可闻鸟鸣喈[jiē]喈。观音殿后的花园里,藏着另一奇迹。光秃秃的一壁岩石上长着一棵古老的黄葛树,其枝叶覆盖全园,树根下的岩洞清泉滴注,泉水甘冽,相传喝了可治百病。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龙泉神树。比龙泉更有名的,则是七佛殿往西五十米处的玉版泉。据清代《铜梁县志》载:“明永乐中有人凿井,得玉版叩之,其声清越如磬[qìng],献华阳王。”玉版泉之水与水观音之水相汇流出为潄[shù]玉溪,泉叩石响,铮铮有声,如潄白玉,如鸣佩环,令人心生安宁。时至今日,清代铜梁籍进士、翰林吴鸿恩题写的"源头水"三字仍在玉版泉下方的岩壁上清晰可见,只是布满了青苔。而由合川当代书画家周北溪题写由县人朱庆模刻"玉版泉"三个字,因涂了红漆则更加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