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物理学

理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统计物理学(Statistical Physics),又称统计力学、统计热力学[8],是研究大量微观粒子作为整体表现出的宏观规律的学科,属于理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2]其研究对象是宏观物体,考虑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从物体的微观组成与结构出发,其研究目的是从系统的微观性质出发研究和计算宏观性质。[9]
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开始于伯努利(Bernoulli)、赫拉帕司 (Herapath) 和焦耳(Joule) 等人,为气体分子运动论奠定了基础;克劳修斯(Clausius)在1857年导出了理想气体定律,引进了微观的和统计的观点。19世纪60-70年代,麦克斯韦(Maxwell)与玻尔兹曼(Boltzmann)完善了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律。人们的研究逐渐开始从分子运动论转向系综理论。1902年,吉布斯(Gibbs)发布专著《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几乎同时,普朗克(Planck)的量子假说取得重大进展。20世纪,普朗克、爱因斯坦(A.Einstein)、康普顿(Compton)、玻色(Bose)等科学家在量子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粒子的波动力学所描述的概率性质,向旧有的全部理论提出了新的检查要求;朗道 (Landau) 和冯·诺伊曼(von Neumann)引进了密度矩阵,系综方法的修正也在逐步完成。原有的统计力学逐渐地和量子力学、波动性等新内容相适应起来。[7]
统计物理学研究与热力学紧密联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平衡态统计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理论与涨落理论。各部分理论研究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9]统计物理学作为理论力学的分支,在发展的前期一直主要停留在对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分析之上。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统计物理学的体系逐渐完善,统计物理学可以在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等领域用于分析粒子运动的规律,得到有效的应用。[3][4]

简史

分子运动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