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鉴-抖音百科
《药鉴》是明代医家杜文夑[xiè](字汝和,号理所)所撰写的医学著作,共二卷。该书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卷一主要是总论,首先论述了寒热温平四赋,随后论药二百四十四种,包括用药分根梢、解药毒法、用药之法、引经药性、十八反药性、十九畏药性、五郁主病、六气主病、病机赋、脉病机要、运气诀要、论升麻柴胡等二十三个专条。卷二则以歌诀形式阐述了药物气味、阴阳、升降、归经、炮制、功能、配伍及临床应用,主要关注药物的效能与应用阐发。现存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铅印本。《药鉴》论药简要易诵,对药物配伍颇多阐发,对后世医家有重要影响。 作品简介
1.对药性理论的发挥 纵览古今本草文献,药性理论很少单独成书,其内容主要集中于本草著作中,是本草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药性理论研究,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亦有自己的心得发挥。关于“寒热温平四赋”。据《中药药性论》考证,古代本草文献出现过12种提法,《药鉴》的提法为“寒热温平四赋”,如此提法还见于《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本草择要纲目》《本草便读》《本草经解》,其中只有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成书比《药鉴》早,且杜氏在文中明确指出“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可见对李东垣“四气”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用药分根梢”,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取类法相”,来说明“根梢各治,尤勿混淆”。其源自张元素用药心法中的“药用根梢身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医思想,使用药更趋合理。关于“解药毒法”,书中详细论述了服附子、大黄、麻黄中毒后的表现及处理对策,是对古代医家的宝贵临床经验的总结。关于“药性阴阳论”,其以《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为基础来阐释药物的阴阳属性,并指导临床用药。关于“引经报使”,易水派创始人张元素,首创“引经报使”之说,并列举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其弟子李东垣在其基础上作“东垣报使”歌谣。杜氏关于“引经药性”的论述与“东垣报使”歌谣极为相似。杜氏肯定张元素的“引经报使”,并将其实践于自己的临床。关于“十八反”,有学者指出,《药鉴》的十八反歌诀是从《宝庆本草折衷》演变而来的。只是《药鉴》歌诀中又多出了紫参、乌喙、蜜腊、葱根、云母、石决明。关于“十九畏”。有学者等对中药十九畏进行古今文献考证指出,“十九畏”之说最早见于明代刘纯的《医经小学》(1388年),其一开始就是以歌诀的形式存在。并指出,“十九畏”只是“十九畏歌诀”的简称,“十九畏歌诀”不是依据前代对“相畏”药物的记载编成的,而可能是刘纯个人经验的反映。杜氏《药鉴》将“十九畏”总结为“十九畏药性” ,并略去了与炮制相关的最后两句。关于“孕妇禁忌药性”,杜氏所载录的孕妇服药禁歌,并非作者首创,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亦见。关于“六陈”,“六陈”字样,据一些学者考证,最早出现在《新修本草》狼毒条下。关于六陈歌诀,大致总结有四个版本,所含六药除枳实枳壳及陈皮橘皮或有异外,其余均为麻黄、茱萸、半夏、狼毒。《药鉴》与其他六陈歌诀对比,指出了六陈并非无限制储存,“隔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不过三年力不全”。可见《药鉴》对六陈药性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2.对药物性效的诠释 杜氏关于137味中药分述中,有学者总结为:首先详解药物的气(寒热温平)、味(辛甘淡苦酸咸)、性(升降浮沉)、能(宣通补泻),突出各自的药性特点,再本于阴阳、表里、气血、归经、君臣佐使之法,指导临床用药。杜氏对药物性效的诠释注重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例如“半夏”条下“半夏性热味辛,所以燥湿也,辛益金,金克木,以救脾土”。此外,杜氏非常重视药物的炮制,在“黄连”条下“盖黄连得姜汁制,则和其寒而性轻折,以引至热处,而使之驯化,正经所谓热因寒用是也;欲上头目口疮之类,酒炒为佳;欲泻肝胆之火,猪胆蒸之为妙,取其入下部而泻之也;欲解痘疮之毒,桔梗、麻黄炒之,取其达表而解之也。实火同朴硝,虚火用酽[yàn]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盐汤,米食积泻者,壁土炒之,赤眼暴发者,人乳浸之”,如此多元化的炮制方法,非常值得我们现在临床探讨。 3.对药物配伍的总结 杜氏对药性理论的精研,使其临床用药见解独到,尤其体现在药物配伍应用方面,初步统计《药鉴》一书中出现的药物配伍共有约230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论升麻、柴胡、槟榔、木香四味同用功效”时指出:“升麻、柴胡,自能升清气而上行,槟榔、木香,自能逐浊气而下降,能使脱肛举而后重除,自可同剂而成功矣。”说明久泄、脱肛者,当升清气之药与降浊气之药配伍使用。在“当归”条下,言:“再入白芍、木香少许,则生肝血以养心血。”杜氏通过生肝血以达到补心血的目的,体现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即五行学说“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杜氏药物配伍中很多是根据药物归经来选择的。例如,“当归”条下,“同诸血药入以薏苡仁、牛膝,而治血不荣筋”;“升麻”条下“与葱白同用,则能引之以散手阳明之风邪;与石膏同用,则能引之以止足阳明之头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