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岛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因岛上有海珠石而得名,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羊城三石。早在唐代,海珠岛便得到了开发。从宋代开始,海珠岛成为游览胜地。1931年,广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岛划入填埋范围,并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将海珠岛填埋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岛从此被埋于地下,与市区相连。[1] 历史沿革
早在唐代,海珠岛便得到了开发,佛教在此地建有慈度寺一所。
海珠岛在南宋时,曾任吏部侍郎的李昴英在岛上建慈变寺,端平二年(1235年),叛军围攻广州城,李昴[mǎo]英只身劝说叛军解围,后人感于他的恩德,在寺旁建文溪祠纪念他。从宋代开始,海珠岛便成为游览胜地。宋代称“珠江秋月”,明代称“珠海晴澜”,清代称“海珠夜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