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源镇-抖音百科
兴源镇,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中部,幅员59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33个自然屯。总人口13039人(2017年),耕地面积17.59万亩。地理位置适中,地处东北亚“金三角”中心(东距绥芬河市92公里,西至牡丹江市62公里,北到鸡西市122公里),毗邻G10省道、牡绥电气化铁路。1985年3月由兴源乡改为兴源镇。兴源镇内山多水阔,自然资源丰富。10多条河流为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及多种经营生产发挥着巨大作用;矿产资源丰富,页岩、硅石、砂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中,页岩、硅石储量均在1亿立方米以上)。盛产黑木耳、猴头、元蘑、蕨菜等10余种山珍产品和黄芪、人参、刺五加等200多种中药材,木材储量达500万立方米以上。曾涌现出吴大澂、钱贵等历史名人;一九九八年被评为省级小城镇建设文明乡镇,正向国家级文明乡镇方向发展。 历史沿革
兴源镇,原名“上城子”,与北部下城子相对应而得名。为纪念穆棱之兴旺发展,县址移驻八面通时,更名为兴源镇。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882年(清光绪八年),从山东招远和辽宁金县招来垦民18户,立屯垦荒。翌年,穆棱河招垦局(由屯田局改称)移驻上城子。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将穆棱河招垦局改为招垦分局,隶属三岔口招垦总局。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于招垦局地方设置穆棱河分防知事,行使行政管辖权,隶属绥芬厅。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置穆棱县后,遂为县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县城街市工商业发展到35家,成为县内较发达的市镇。时为第一警察区。1930年4月,县城迁至八面通后,为纪念穆棱之兴旺发展,更名为兴源镇,隶属第二警察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为兴源镇保,1939年改设兴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设置兴源镇区,1949年2月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兴源乡。1958年9月,成立伊林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兴源乡。1985年3月,改为兴源镇。 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