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沐邑

天子给来朝见的诸侯赐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
汤沐邑,是古代的一种分封制度,[1][2]起始于周代。表示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3][4][5]汤沐邑是汉字文化圈古代贵族封地的一类,早期作为国君、皇太子的封地,后期则多为女性皇族如公主、郡主翁主、皇后、皇太后、未被尊为皇太后的皇帝生母等的封地。汤,古指沸水。沐,古时专指洗发,[6]后来表示“洗浴”。邑,表示小城镇。之后,汤沐邑渐渐演变成为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一种特权象征。到了汉代,汤沐邑也指帝、后、妃嫔、公主、王侯等把取赋税以资享用挥霍的私邑。[7][8][9]贵族受封的汤沐邑,则是一种食邑制度。[10][11][12]

起源与释义

根据《左传》《公羊传》,汤沐邑或朝宿邑是周代诸侯在泰山京师驻留时的驻地,由周天子赐予。公羊传认为汤沐邑是仪式性的,是诸侯跟随天子巡狩泰山时仪轨的一部分。左传认为汤沐邑是功赏性的,赏赐给有功的诸侯。按礼记《王制》,公羊传的说法为准确。接近泰山或京师的国家,如鲁国郑国,各于泰山和京师不设汤沐邑。古人称沐浴温水为“汤”,沐:濯发也。“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论衡·讥日》古人称“沐”为洗头,“洗”为洗脚,“盥”为洗手,“浴”为洁身,但一般而言言其一即为全部,可以等同。邑:封地。“汤沐邑”这个词语源于周代的制度,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

制度的演变

《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於天子之县内。”郑玄注:“给齐戒自絜清之用。浴用汤,沐用潘。”孔希旦集解:“方伯汤沐之邑在天子之县内者,即《左氏》《公羊》所谓朝宿之邑也,《左氏》《公羊》以在京师者为朝宿之邑,在泰山下者为汤沐之邑,其实京师及泰山下之邑,皆为朝王而居宿,皆所以齐戒自洁清也。”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常山公主河东有汤沐邑,因家焉。”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书》:“其人揖让乎汉天子之朝,其汤沐邑之入,稍稍厚乎汉相公卿。”亦省作“汤邑”。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