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病毒

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2][3],简称H1N1,又称甲型(H1N1)pdm09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重要亚型,以其表面的H1和N1蛋白命名。[4][7][5][8]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的单链RNA病毒,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该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该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4]
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妊娠期妇女、肥胖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患者。[4][5]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化生、固有层黏膜细胞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9]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比普通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大多数病例有典型的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和流鼻涕。8%~32%的病例不发热。全身症状多见,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比季节性流感多见。[4][5]
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确诊需要依据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和病原体分离。[5]患者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同时,可进行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等情况,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少数患者急起高热,继发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最终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于一般流感。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此外,还应尽量避免与流感病毒携带者和患者密切接触,在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前往聚集性场所,公共场所建议戴口罩,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4][5][10]
2009年3~4月份,墨西哥和美国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暴发流行,之后疫情在全球蔓延。在发病初期曾被称为“猪流感”、“人感染猪流感”等,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次流感正式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10][6][4]WHO于2010年8月10日宣布此次流感大流行疫情结束。此次流感大流行是最为温和的一次,全球共造成20%~30%的人群感染,其中10%~15%的人群发病,死亡人数超过28万,死亡病例多为有基础疾病的人。[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