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Local Time),也称为местное время,是指根据天体通过各地子午圈(经线圈)所定的时刻。由于参照点的不同,地方时可分为地方平时(以平太阳为参照点)、地方恒星时(以某一恒星为参照点)和地方视时(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理学中的地方时通常是指地方平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在同一瞬间会有不同的地方时。具体来说,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整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分,地方时相差4秒。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加拿大铁路工程师史丹福·弗莱明(Sandford Fleming)建议,在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并于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际子午线会议。 根据代表们最终的投票结果。为了协调时间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决定采用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作为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该经线也被称为本初子午线。因此,格林威治地方时在时间计量中具有特殊作用。其中,以平子夜为0时开始的格林威治地方平时被称为世界时(Universal Time,简称UT0)。[1][2][3] 历史沿革
由于同一瞬时位于不同经度的观测者测得的地方平太阳时是不同 的,这十分不便,因此需要一个统一标准。十九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这种时间多以本国首都或重要城市的子午线为标准,例如法国采用巴黎时间,美国采用华盛顿时间。这种时间在一国之内通用,尚无不便。但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未经协调的地方时,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加拿大铁路工程师弗莱明建议,在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这个建议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被采纳试行,后为多数国家所采用,1884年华盛 顿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将这种按全世界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称为区时,又称标准时。 本初子午线的正式确立几经周折。最早确立的本初子午线之一位于安特卫普,是墨卡托在1569年制作投影时确定的。此外,通过法兰克福、罗马、马德里、华盛顿还有圣彼得堡的子午线都曾被作为本初子午线使用过。17世纪早期,法国人还将加那利群岛西南部的费罗岛(现称耶罗岛)所在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在让·皮卡德制定巴黎子午线时,法国制图师将其作为本国的本初子午线。使用最广泛的子午线是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子午线,在英国地形测量局采用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虽然许多地理学家认为被用作本初子午线的经线应该只有一条,但直到1884年,在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的催促下,国际子午线会议召开,这件事才被正式提上议程。共有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国际子午线会议,来自加拿大的史丹佛·佛莱明爵士表示,当时全球72%的航船航行时使用格林威治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根据代表们最终的投票结果,格林威治子午线获得22票赞成,1票反对,还有2票弃权。法国代表声明只有英国人接受公制度量时,法国人才会使用格林威治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因此法国人直到1914年才放弃使用巴黎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同时,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以本初子午圈的地方时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时,称为世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