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安

李鸿章之父
李文安(1801-1855),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榜名文玕[gān]。合肥(今属肥东县)人,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父亲。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进士,任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1][2]
李文安启蒙后,与其兄一同由父亲亲自督课。先后拜师李龙桥、长兄李文煜,又师从童培山、杨景仁、汪子庄。1822年起,他一面继续刻苦攻读,一面设馆接徒。道光十四年(1834年),李文安考取了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考取了进士,三甲进士,朝考入选,分发刑部任职,后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1841年,会试外廉官,始为部中主管广西、奉天、山西的司员,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3][1]李文安在刑部十八年中,尽心尽职,执法公允,有“包公再世”之称。咸丰二年(1852),粤太平军攻陷安庆、江宁,淮南北农民起义很多,李文安著《圩寨图说团练规条》,使同乡联合起来防守。李文安每次与太平军作战总是在最前线。庐州所属五县,是水陆交通冲要地带李文安在盛暑之下及严冷的冬天,驰驱往返,因此积劳成疾。咸丰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死于军次,年五十五岁。[4]
李文安著有《愚荃敝帚》《李光禄公遗集》。[2]

人物生平

李文安生于1802年,启蒙后,与其兄一同由父亲亲自督课。李文安在8岁的时候,与哥哥李文球一同受业于李龙桥先生。由于他“少年时多病”,到13岁时只读了四子书,而且还不能背诵下来,所以他的父亲让他回到家里来跟着长兄李文煜继续读书。李文煜本来就是教书先生,对于自己的弟弟,当然格外的尽心,要求也非常严格。李文安虽资质“中下”,但在长兄的严格督教之下,专心攻读。从而,初步奠定了做学问的根基。从二十二岁至二十三岁,文安又师从童培山学作八股文,于道光五年(1825年)考取了秀才。此后又曾随庐阳书院山长杨景仁学习“制艺”即八股,还“从汪子庄师游书院”,以准备考举人。1822年起,他一面继续刻苦攻读,一面设馆接徒,以解决家计问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