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毒素(Vomitoxi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分子式C15H20O6,化学名为3,7,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酮[tóng],为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氧衍生物,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2][5]由于该物质可以引起人和动物产生呕吐症状,故又被命名为呕吐毒素。[1][6] 呕吐毒素主要是镰刀菌霉(F.graminearum和F.culnmorum)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豆饼等粮食和饲料中。由于受贮存时温度、湿度的影响,高湿气、温度低条件下,霉菌在谷物 中缓慢生长,产生镰刀菌毒素。[2]1972年,呕吐毒素首次被日本科学家Morooka发现。[4] 呕吐毒素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精神沉郁等,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导致死亡。这是因为呕吐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而且还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产生细胞毒性,抑制或增加细胞程序死亡。多数研究都表明呕吐毒素还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此外,动物试验表明,长期小剂量饲喂含DON或其它毒素的饲料,还可以诱发不同器官的肿瘤。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规定,食品中DON的安全标准为1mg/kg,DON含量超过1mg/kg,会对人及动物健康产生威胁,已知会影响免疫功能和肾病。[2][5][7]1998年,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评价报告中,呕吐毒素被列为3类致癌物。[7] 发现历史
早在10000年前,产毒真菌通过进入了谷物的生长或者储存环节,给人类制造了各种麻烦,但直到近代,才真正引起人类重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