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鲍岛村-抖音百科
大鲍岛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历史起点之一,[1]具体地理位置位于胶州路东段,周边环绕着即墨路、四方路、芝罘路、黄岛路等街道。在历史上,该区域原为一古村落,居民多从事渔业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结构和经济模式。[2] 明洪武年间,有记载显示云南移民迁徙至此,因地处海岛附近,故以“大鲍岛”命名村落。随后,随着历史变迁,该区域逐渐由海岛旁的小村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聚居地。德国占领青岛后,为管理需要,以德占时期的大鲍岛村为核心,划定了供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这一变化标志着大鲍岛地区在行政划分上的正式确立,也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鲍岛地区逐渐繁荣,成为华人的主要居住区之一。在这一过程中,该区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如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兴起,还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青岛特有的里院建筑成为该地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青岛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2] 历史简介
鲍岛,原为麻湾(现今所指的胶州湾)内的一座小岛。在鲍岛的对岸,逐渐形成了一个渔村,该渔村被命名为鲍岛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鲍岛村中的部分家族开始向外扩展,他们在鲍岛东山(即现今青岛市上海路一带的东侧)建造房屋,逐渐形成了另一个新的村落,这个新村落被称为小鲍岛村。相应地,原有的鲍岛村便被称为大鲍岛村,其面积约为0.009平方公里,位于小港入口的北侧。在历史文献的考证中,发现德国人在最初测量胶州湾内海岛面积时,并未将包括马蹄礁在内的五个小岛计算在内。因此,在统计胶州湾内的25个海岛时,大鲍岛因其未被剔除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排在了这些海岛的首位。 大鲍岛村的居民定居历史颇为悠久。回溯至金兵入侵中原的时期,他们在胶西(即今日山东省胶州市)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导致部分渔民因无法忍受战乱之苦,选择逃离至大鲍岛村所在的区域。这些渔民中,男性多从事捕鱼业,出海捕鱼以维持生计;而女性则负责耕作,尽管土地贫瘠,但她们依然辛勤耕耘,以求温饱。在这些早期移民中,最早定居于此的渔民姓氏为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