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政王

议政王
清朝官名,是参与决策讨论军国重务的具有王爵的高级满洲贵族。

正文

官名。清代参与决策讨论军国重务的具有王爵的高级满洲贵族。早在努尔哈赤建国称汗之前,满族内部诸贝勒即有参与重大事务议论之例。其时满洲各部并无王爵,各部酋长以贝勒称谓为最尊。努尔哈赤称帝后的天命元年(1616)始命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四人为大贝勒,地位高于诸贝勒之上。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命代善等四大贝勒轮值国政,此似应为设议政王之始。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又命皇子八人俱为和硕贝勒,是为议政王,八人共议国政,也称“八王共治”。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废大贝勒轮值国政之制,以诸贝勒代之,称为议政贝勒,与议政大臣一起,商决军国要务。入关后,议政王的地位逐渐有所变化,其议政之权日见削弱。乾隆五十六年(1791),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议政王之衔名也随之废除。咸丰十一年(1861),恭亲王奕訢虽一度又获议政王之衔,但至同治四年(1865)即遭罢黜。此后直至清亡,未再有人得获议政王之衔名。参见“议政大臣”及“议政王大臣会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