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堂

金芝堂
金芝堂(1860年-约1904年),原名永知,字和林,浙江[shèng]县马塘村人,越剧前身落地唱书艺人。他的贡献被《中国越剧大典》收录在名人卷中。

个人简介

金芝堂 (1860—约1904) 男,原名永知,字和林,浙江嵊县马塘村人。家境贫困,幼时弃学从业补鞋。生性喜爱文娱,山歌小调、宣卷佛曲均能歌唱。拜本村金其炳为师学“落地唱书”,挑着鞋担,边补鞋边唱书,人称“唱书鞋匠”。金为人聪颖,改四句八对的彩头话书目为有一两个人物和故事情节简单的小书目,如《懒惰嫂》、《卖婆记》等,致使“落地唱书”前阶段的“沿门唱书”起了质的变化。清光绪年间,他开创了向杭嘉湖地区唱书的先声,改短小篇书为长篇大书,从传书卷本中创造了《双珠凤》、《玉蜻蜓》、《珠蟒袍》、《玉连环》、《金龙鞭》等许多新书目,并首创进茶馆唱“走台书”,改变了“落地唱书”沿门卖唱的局面。金为“落地唱书”唱长篇大书和唱“走台书”的创造者。在1889年又创造新曲[呤哦调],同时开创运用唱书道具“三跳板”,从而使“落地唱书”从书目内容到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都趋向完整。金芝堂成为“落地唱书”的祖师,富有创造性的革新家。金唱书艺技精湛,以细腻生动、花而噱著称,在妙趣横生的情节中把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被杭嘉湖地区听众誉为“三个月不唱回头书”的“草木才子”。金终身未婚,约在1904年左右病逝于浙江临安县青山里村。
金芝堂和“落地唱书”如果说“沿门卖唱”还是一种求乞手段,那么“落地唱书”(包括“沿门唱书”)则是一种新型的曲艺样式。两者在演唱的内容、曲调、形式及演唱人的职业化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我们的考察,真正创造并发展“落地唱书”的,应该是起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马塘村金芝堂为代表的一代艺人。据《刘金氏宗谱》记载,他们生于清道光末年到咸丰年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金芝堂的二哥金和忠(1849—1908),金水清(1855—1903),金传高(1855—?),金荣水的哥哥金水老(1859—1918),以及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升高乡下相传的相来鑫(又名相金堂,1858—1902)、相来炳(1868—1921)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