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如京(1478-1544),字公溥,号桐溪,出生于安徽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仪山乡)。他的父亲钱鸾,字应祥,是一位诗人,经常通过诗歌来激励钱如京努力学习和保持高尚的情操。由于年轻时仰慕周家潭的先师周京,因此取名如京。他在家中接受教育,立志刻苦读书,在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考中进士。钱如京以其正直的性格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而闻名,他对亲友的态度始终亲切随和,无论是在位还是退休,都能保持这种态度。[1] 人物生平
钱如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最初担任青田县知县,后来调任浙江海盐知县。在任期间,他尽职尽责,敢于承担责任,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有一次,因为酒后鞭打了差役,他深感后悔,声称生病不出门。当同事们前来探望时,他坦诚地说:“我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我昨天情绪失控,滥用了职权,感到非常内疚,所以我正在反省自己的行为。”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深受感动。之后,他晋升为浙江按察使。在明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浙江布政司左参政郑毅(号岩山道人,江西上饶人)路过青田,与前任县令钱如京一同游览了青田石门洞,并创作了《石门次韵》三首诗,这些诗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门生方远宜刻成了诗碑,至今仍保存着。 钱如京的仕途顺利,他曾在北京担任监察御史,随后升任副使,负责天津的 军事防御工作。他又多次升迁,成为右副御史、保定巡抚。在他任职期间,遇到了严重的饥荒,他看到饥饿的人们遍布田野,便向朝廷请求开放国库救济灾民,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此后,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兼左副御史,总管两广地区的军事事务。在一个晚上,城市里 的士兵发生了骚乱,纷纷逃跑。钱如京冷静应对,坐在指挥部里,命令打开城门,允许士兵自由出入,并秘密指示守卫:“凡是结伴离开城市的士兵,都可以让他们走,但是单独行动的士兵应该被拘留。”通过这样的安排,人心逐渐稳定下来。到了深夜,那些集体离开营地的士兵陆续回来,军队恢复了秩序。第二天,钱如京亲自审问了当晚被捕的士兵,仅惩罚了两人,其他人则得到教育后释放。他的明智决定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威信大大增强。 在两广地区,当地的土司之间经常发生争斗,有时甚至反叛。一些官员建议采用武力解决这些问题。然而,钱如京认为,使用武力只会伤害无辜百姓,无法根除土司反复无常的心态和习惯,反而会使冲突加剧。因此,他将情况上报朝廷,对阻止械斗的土司领袖给予了重要职位,而对于带头聚集械斗的人,则撤销他们的职务,并宣布他们有机会改正错误,立功赎罪。最终,他成功地平息了民族间的争斗,使得当地迅速恢复了和平。钱如京的政治声誉也因此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