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1927年9月,湘鄂赣边界地区十余县的部分农民自卫军和农民,在中共组织领导下举行起义,组成数支游击队,开始了湘鄂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真正的根据地始创于1928年7月的平江起义,由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领导。同年7月24日,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平江起义的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经过深入的土地革命,1929年9月,红军支队编入由湘赣边转战到湘鄂赣边地区的红五军。之后,红军分兵展开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1] 简介
1929年冬,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已扩展到十几个县。至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这一广大地区内,除部分城镇外,都已成为革命根据地。1930年3月18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等县的40万革命群众为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举行大示威。随后,即以红五军为主力,在边境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下,举行边境红五月总暴动,先后攻占了平江、修水、万载、浏阳等县城。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正式成立,李宗白任省委书记。此时,湘鄂赣省已有20余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发展到4万人。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这时,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湘鄂赣根据地扩展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