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平原

东半球面积最大的平原
东欧平原(英语:East European Plain[4] 俄语:Восточно-Европейская равнина)因其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又常被称为“俄罗斯平原”(Russian Plain[5]),是东半球面积最大的平原。[1]东欧平原位于欧洲东部,北起白海巴伦支海,南抵黑海、亚速海、里海和高加索;西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欧山地、喀尔巴阡山脉,东接乌拉尔山脉,[3][6]南北长约3000千米,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千米。[1]东欧平原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还包括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3]
东欧平原的地质成因主要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河流作用的影响。大约6亿年前,该地区从海侵中恢复为陆地,随后长期地壳沉降侵蚀作用导致地形平坦。第四纪时期,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显著塑造了地形,冰川退却后遗留的冰川堆积物形成了高地,增加了地表的起伏。同时,河流的持续侵蚀和沉积也对平原的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1]东欧平原平均海拔约170米,少数地区海拔在300米以上[6],东南部里海沿岸低地最低在海平面以下28米,地形总体特征表现为丘陵性高地与低地交错分布和波状起伏的广阔平原。[3]东欧平原东欧平原南北跨23个纬度,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夏季比较温和,7月平均温度9~25℃,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里海北岸为半荒漠和荒漠地带,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1][3][6]东欧平原上有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等著名的大河[3]东欧平原动植物分布的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1]此外,东欧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为富集,这是由于一系列地质、历史和经济的原因,造就了诸如立陶宛和保加利亚哺乳类生物多样性、斯洛文尼亚的地下动物群、喀尔巴阡山脉的生物多样性草甸、由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地貌(如爱沙尼亚的森林草甸)等。[7]
东欧平原第一批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活动的年代为距今4万年前,如克罗马农人。[8]在公元6世纪到9世纪期间,斯拉夫人开始在这一地区迁徙和定居,逐渐形成早期的斯拉夫社群。[9][10]13世纪,蒙古帝国西征到达东欧平原,改变了东欧的政治格局。[10]东欧平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场之一,战后该地区大部分国家成为苏联势力范围,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些国家才开始走向独立和民主的道路。[10]东欧平原的著名景点包括圣彼得堡布拉格伏尔加河喀尔巴阡山等。[11][12][13][14]

命名

  • 俄罗斯平原Russian Plain[5]):因为东欧平原的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所以又称为“俄罗斯平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