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醛

一种化合物
糠醛(Furfural[1]),又称2-呋喃甲醛,[2]是一种杂环化合物,由呋喃在2位氢被甲酰基取代形成,[1]为植物纤维原料中的戊聚糖经水解和脱水生成的产物。[2]可由戊糖与稀酸作用经水解、脱水、蒸馏制得。工业上用玉米芯、大麦壳、高梁杆等为原料,经水解制取。分子式为:C5H4O2,分子量96.08。无色油状液体,有特殊香味。在光照、受热、空气氧化及无机酸作用下颜色很快变为黄褐色,也容易发生聚合而呈树脂状。熔点-36.5℃,[3]常压下沸点97.9℃,含糠醛35.2%(重量),密度(d204)1.1598,[2]溶于水,可进行水蒸气蒸馏。易溶于乙醇乙醚。其蒸气与空气混和易爆炸,爆炸极限为2.1%(体积)。[3]
糠醛是精制石油时常用的溶剂,是合成树脂、电绝缘材料、尼龙、涂料等的重要原料,还是制取药物和多种有机合成的原料和试剂。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优良溶剂。并用作防腐剂。[3]糠醛的蒸气可能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液体刺激皮肤,并可能引起皮炎[1]
欧盟委员会已开始征求关于限制化妆品中2-糠醛的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从2016年11月17日开始,截止至2017年2月20日结束,建议将2-糠醛加入至(Regulation(EC)No1223/2009)附件III限用组分,认为该物质在化妆品中最大允许使用浓度为0.001%。[4]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糠醛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5]

发现历史

1832年德别雷纳(J. W. Doberei-ner)报道了在蔗糖加二氧化锰硫酸作用制备甲酸时,从混浊的馏出液中分离出黄色的油状物质。由于数量太少,未能鉴定和命名。1840年斯滕豪斯(J. Stenhouse)用玉米芯、燕麦壳取得同样的产物,并进行了化学组成的研究,确定了分子式,从而推断出用任何植物原料都可以获得糠醛及其有关产物。但其名称是由1845年福恩斯(G. Fownes)先命名为糠油,后发现其具有醛的性质,而改成糠醛。直到1922年美国桂格燕麦公司(The Quaker Oats Co.)首先宣布糠醛的工业化生产。1988年美国年产量约6万吨,占世界第一位。主要生产国还有多米尼加、中国、苏联法国、南非联邦等国家,世界年产量约30万吨。中国自1943年起生产糠醛,至1989年产量超过4万吨,是世界主要出口国家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