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说相关系列经典的总称
《老子化胡经》是对于道教一系列与“老子化胡”之说相关的经典总称。一般认为该系列经书非一人一时所作,最早由晋代道士王浮创作《老子化胡经》一卷,至唐代增益至10卷本,后著作者不详。该系列经书主要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或言老子点化佛陀),教胡人为佛教之事。其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老子的出生年代;其二,老子如何化胡;其三,老子为何要化胡。[1][2][3]
东晋以后,由于佛教的迅速发展壮大,影响了道教的宗教地位和宗教利益,引发了某些道教徒的嫉恨。根据史料,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说来贬低佛教的是西晋道士王浮,其标志就是《老子化胡经》的出台。由于佛教方面的不断反驳,道教方面只有在细节上不断地修正,才能够自圆其说。道教方面力证此书之真,并以此为基础,相继造作了许多与老子化胡说相关的道书,如《老子道德经序诀》《太极左宝仙公请问经》等。《老子化胡经》从王浮的一卷本到后来的十卷本,经过了数百年的不断完善,才最后定型。现存敦煌本的“化胡经”还不能断定为最后的定本,但结构和内容非常完整,将道教和佛教双方、甚至儒家摩尼教的历史和教理、教义都融入其中,最后确定老子为三教教主,总摄一切法门。[1][2]
由于《老子化胡经》将佛教的创立归属于老子,此系列道经便成为历代道教徒借以抬高自己来贬低和排斥佛教的论据。佛教最初为了站稳脚跟,选择依附道教,故而未曾刻意纠正老子化胡之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初见成效,佛教徒便开始激烈反对此说,他们也曾有针对性地提出“三圣东行说”“宝应声菩萨、宝吉祥菩萨化为伏羲女娲说”来抗衡道教的老子化胡说。历史上佛道关于《老子化胡经》的真伪之争发生过多次,但道教大多败北。唐朝时僧人曾数次上奏朝廷焚毁,元宪宗、世祖时朝廷先后四次下令焚毁道书,此书首在焚毁之列,由此便告亡佚。该系列经书现仅存敦煌本5个残卷,分属两个写本系统:系统一,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系统二,题为《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敦煌残卷本与蒋斧所辑佚文考、罗振玉补考和校勘记一并收入《敦煌石室遗书》中,《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四有该书卷一、卷十。[1][2][4]

经名释义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