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涣

唐朝诗人
王涣(859年-901年),字文吉,太原(今属山西)人,唐朝文学家。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山南西道节度使徐彦若推官长安县尉、右拾遗、右补阙、起居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御史中丞等职。光化三年(900年),授考功郎中兼御史中丞,天复元年(901年)被清海军节度使徐彦若聘为书记,同年十月卒于南下途中。王涣工于诗,有《惆怅诗》十二首,被誉为“皆绝唱,脍炙士林”。另有诗三百余篇,多佚。《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人物经历

佐徐彦若兴元幕。入朝,历拾遗、补阙、起居郎,后转司勋、考功、吏部员外郎徐彦若镇岭南,请为节度掌书记,授考功郎中兼御史中丞,道卒。或以为其年九十,以礼部侍郎致仕,乃将其与宋人王涣相混。长于笺奏,尤擅诗文。其《惆怅诗十二首》咏古佳人才子深怀感怨者,哀伤媚妩,播在人口。著有词赋诗文约五百余篇,又著有《燕南笔稿》、《西府笔稿》、《从知笔稿》,均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四首。生平事迹见岑仲勉《金石论丛》录存卢光济《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六六、《唐才子传》卷一0。
卢光济《太原王府君墓志铭》
君适当游戏之年,已无所弄,独于文学笔砚,乃天敕其性。才十馀岁,其章句之妙[]有老成人之风,遂稍稍布于名士之听。未数载,即妍词丽唱,喧著[jìn]绅,靡不相传,成诵在口。既随计吏,自若闻人,贽执之初,声称籍甚。故凡所仰止者,皆世之名士,朝之钜贤,俾成羽翰,迭用唱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