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鹤,明代诗文家、武将、武学理论家。字羽卿,山阳人(今江苏省淮安市)人。武进士。初任海州西海所掌印千户,迁指挥,守备郧[yún]襄。以抚定军变功,明万历十四年(1586)人都试为天下将才第一,迁甘肃参将,又以军功升副总兵。明嘉靖晚期,倭寇猖獗[jué],屡犯沿海,沿江。万历二十五年驻通州狼山备倭。此时,倭寇以财货买通一些边境流民为 寇,相互勾结,里应外合。为了消灭倭寇的内应,王鸣鹤加强侦察,在摸清流民为虎作伥的事实后,捕杀内奸头目陈忠、吴锐等盗贼多股共计100余人,令倭寇为之胆寒。由于他们得不到内应,倭寇侵犯也渐渐减少。明万历27年底(公元1599年),因明廷调兵至贵州播州会剿叛乱土司杨应龙,王鸣鹤遂奉诏离开战斗了三年之久的狼山,前往贵州参加讨播。晋都督佥[qiān]事,广西总兵、广东总兵,平海南黎族部落叛乱归途中染瘴疾卒。守边境三十余年,历大小数十战,每战必胜。喜吟咏,有文才。著有《平黎纪事》、《东粤私忧》、《帷间问答》、《登坛必究》、《火攻答》、《路鸢集》、《西征集》 、《百粤草》、《绶带吟》等。 生平事件
王鸣鹤平素熟读兵书战策,他作战勇敢机智,富有经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晋江黄克缵说,郧阳制府“卒伍纷哗,以兵劫制府,谋作乱,会羽卿谒[yè]见,至郧中道闻变,辄奋身入军中,仗剑誓死,开辟祸福,众乃释甲听命。羽卿由此名重天下。眸刘之变,曾督兵固静,虏不得阑 入内地,又曾以反间诸计谋上督府,督府阴用之,拔其城,尽诛反者”(黄克缵[zuǎn]《淮阴王羽卿兵法序》)。 王鸣鹤对他所处的时代十分忧虑。那时,由于嘉靖皇帝不理政事,而致朝政腐败,国势衰弱,到了神宗皇帝时,已趋于没落,尤其是一生致力于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明之政治风气日坏,党派倾轧。俞大猷、戚继光均熏业彪炳,国之干城,受党派之害,被谗去职,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空前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城市居民斗争时有发生,军队“兵变”频频出现。不仅内乱加剧,而且外患迭至,倭寇入侵,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殖民者也纷至沓来。特别是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军事实力的削弱,为“后金”努尔哈赤向明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 面对这种严竣的社会危机,王鸣鹤忧心忡仲,他说:“而今何 时也,败匮力竭,忧在萧墙。天下之势,几乎垂卵”(《登坛必究·经武》),并指出:“好生恶死,人情之恒也,为人上者独奈何暴且忧耶?方今东北破创,海内汹汹,而或有不测之忧起于萧墙之内,又何支焉!噫!可惧哉(《登坛必究·强盗》)!对于朝廷不注意军情民情,不关心军民疾苦,作了无情揭露,他说:“兴亡之道,昭昭史册,问其本原在元气,元气之盛衰在斯民,古今殊时而民情则一。为人上者奈不思所调息而培养之哉1我国家屯政不修,兵无土著,北边日耗于攻伐而疲于征调,……然则保其无异域之悲,离旷饥寒之怨否也。杞人忧者,为众所嗤,今有睹秦隋之已事,怀杞人之忧者,有识之士其将嗤之耶!抑亦深维远虏而预为善后之图耶!”(《登坛必究·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