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天后宫俗称“娘妈宫”,因宫有108根木柱,又称“百柱宫”,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迄今已有1016年历史,是一座古老而且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建筑原构妈祖行宫,主要建筑有大门、内庭、大殿及两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5间,进深5间。建筑规模和风格与众不同。整个庙宇拥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廊沿压石也有108条,而宫前“师泉井”也是用108块石头砌成。 宫内存有《师泉井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 等古碑刻。已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项目。[1][2] 宫宇简介
平海天后宫位于平海镇平海村东至自然村,创建于宋咸平二年(999),是湄洲祖庙分灵的第一座行祠。清康熙年间,统一台湾后由施琅扩建,乾隆十四年(1749)福建水师提督张天骏重修,光绪年间依制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9米,通进深51.9米,总面积978.5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大门、内庭、两廊和大殿组成,布局保持宋代“工”字布局。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宫内立木柱108根,俗称“百柱宫”,大门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门左嵌施琅的《师泉井记》碑,门右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碑碣。为研究闽台关系的重要实物。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平海天后宫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