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姓

中国姓氏之一
源(yuán)姓,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秃发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1]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有分布,霄乡居住着源氏二一千多人,世界各地还有二十万多人。
据考证,源氏最早见于北魏太武帝时期,始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秃发鲜卑源贺,是鲜卑族的后裔。其祖先在南北朝时从呼伦贝尔西迁到青海一带,建立南凉国。南宋咸淳甲戌年由先人源潜夫自南雄珠玑巷迁居霄乡,定居已七百多年。1997年,源氏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知“源族受姓始于北魏……”进一步证实了霄乡源氏确为鲜卑后裔。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秃发鲜卑南凉景王秃发[]的王子秃发破羌,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今天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有一个全国罕见的姓氏“源”。如今,霄乡居住着源氏一千多人,世界各地还有两千多人。
三国时期,活跃在河西走廊的鲜卑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的规模最大。曹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为“天女”,有神异,故得立为首领,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虽为长子却不得继位。拓跋匹孤因此而愤恨不平,遂率领自己的部族人脱离鲜卑拓拔部出走,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顺贺兰山脉东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带游牧。传说,后来拓跋匹孤的儿子拓跋寿[tián]生于棉被之中,鲜卑语称棉被为“秃发”,寿阗就成为了秃发寿阗。又传说,拓跋寿阗崇尚猛禽[]”,即秃[qiū],常以鵚羽为头饰。而鵚羽就是“秃发”,即秃鹙的毛发,因此改称秃发寿阗。所以,拓跋寿阗率领的这支鲜卑拓拔部落就“秃发”得名,称秃发部。且族人皆因首领拓跋匹孤不得继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为秃发氏,回避了原来的拓拔氏,史称“秃发鲜卑”。实际上,“秃发”本就是“拓跋”的汉史异译读音,所以其原本就与拓跋鲜卑同宗同源。数年后秃发寿阗逝世,由其孙子秃发树机能接替了秃发鲜卑的大人职位。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二十一年(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麟嘉九年,公元396年),后凉太祖吕光遣使拜秃发树机能的后代秃发·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而秃发乌孤决意摆脱后凉吕光的控制,便谢绝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