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宪救国论

1915年杨度所著文章
《君宪救国论》是由杨度在1915年3月撰写的一部作品,旨在探讨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杨度通过同学夏寿田将该著作秘密呈递给袁世凯,因为杨度已经察觉到了袁世凯称帝的意图。袁世凯阅读后表示赞同,并将其作为参考书籍印刷发行。书中主要论述了非立宪不足以拯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的观点,并分析了民国以来政局混乱的原因,认为这都是共和体制的弊端所致[2]

历史背景

1915年3月,杨度撰写了《君宪救国论》,并通过同学夏寿田(时任袁世凯幕僚)秘密呈送给袁世凯[3]杨度此举是因为他已经通过夏寿田看到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因此希望通过迎合他的想法来获得支持。袁世凯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对其内容表示认可,并指示将它交给湖北段芝贵印刷数千册,以便更多的人能够参考。他还亲自书写了“旷代逸才”四个字,并制作了一块匾额颁发给杨度。

主要内容

《君宪救国论》分为上、中、下三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阐述了“非立宪不足以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的观点。杨度在这本书中将民国以来的政治混乱归咎于共和体制的缺陷,并认为中国的国情不适合实行共和制。他认为,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理解共和的概念,也不了解法律、自由、平等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从专制转向共和,只会导致国家更加动荡不安。书中还提到了政治继承权的问题,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能防止为了争夺元首位置而发生的内战。同时,杨度还列举了清朝假立宪导致灭亡的例子,强调必须真正实行立宪,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