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私论

魏晋嵇康所写文章
《释私论》由魏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所写的一篇散文,出自《嵇康集》。所谓“释私”,就是摒弃私心杂念,返归自然,心与道合。文章主要讨论了公与私的标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道德评价的根据等问题。[2][6][7]
魏晋之时,经学没落,时局不安,名教和自然之间的冲突愈发激烈。士人传统的入世准则已经行不通,延续以往的道德标准也不再被接受。士人一方面以远离朝局的“玄学”来彰显自己淡薄名利,一方面又受到封建伦理纲常的掣肘。士人为了找到自己行为的立足点,开始思考一系列问题,自然与名教之辩也由此展开。嵇康在此背景下写出《释私论》,通过列举伊尹周公、管夷吾和第五伦等人的事迹,对“公私”与“是非”两组概念进行辩名界定,着重讨论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以匿情为私,以显情为公”“以公私论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等思想观点。[1][6][3]
《释私论》表现了嵇康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昭示出一种自我个性的确认,一种美好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人生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毅评价道:“嵇康写作《释私论》有着甚深的文化心理积淀,他高扬的是道家生命哲学的精神实质,为世人从经学[zhì]梏中解脱出来,重塑人格而摇旗呐喊。”[1][3][6]

书名释义

嵇康认为所谓的“释私”,就是摒弃私心杂念,返归自然,心与道合。而若要“释私”,必须“心无措乎是非”,这既是“释私”的必由之路,又是“释私”所要达到的境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