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殿

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建筑
摩尼殿,也被称作“五花大殿”,位于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内,是该寺现存古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座。它是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建筑。该殿的主体结构是一座正方形殿堂,进深七间,面阔同样为七间。殿的四周正中各有一个山花向前突出的歇山式抱厦,它们呈十字形分布。檐下的斗拱规模宏大,布局疏朗;斗拱具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的特点。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将摩尼殿的照片收录于其著作《世界建筑史》中。[1][2]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这座殿堂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整修。随后,在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间(1703-1780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到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摩尼殿接受了局部的落架和瓦顶翻修。1977年至1980年间,它经历了最为彻底的一次落架大修。2016年至2017年,敦煌研究院对摩尼殿的壁画实施了保护项目,不仅进行了修复工作,还尝试了开放式修复方法。2020年4月至9月,隆兴寺摩尼殿修缮工程实施完成,该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和资金支持。[1]
摩尼殿的确切建筑年代在1977至1980年的落架大修中得到了确认。此次大修不仅揭示了摩尼殿斜拱技术在古代建筑中的成熟运用,还发现了众多带有文字的砖、瓦、木构件,例如标有“皇祐四年”建庙年号的木枋,以及明代成化万历年间和清代康熙道光时代的题字,为摩尼殿的历史和工程技术价值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摩尼殿的斗拱设计复杂且多样,斜拱的使用表明北宋时期该建筑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架结构遵循宋代《营造法式》,采用抬梁式,上层八架[chuán]屋前后乳[]由四柱支撑,共用四缝梁架,内外金柱承托。殿身平梁的高宽比接近3:2,符合宋代构件的标准尺寸。殿内共有127朵斗拱,超过20种式样,展现了斗拱在和谐统一中的丰富变化。摩尼殿的梁架举折比例为1:3.41,既不如唐代平缓,也不如清代陡峭,体现了宋代建筑特有的风格。这些建筑特点不仅彰显了摩尼殿在宋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其成为研究古代建筑技术的宝贵实例。[1]
在摩尼殿南面墙壁上,展示的是宋代塑造的释迦牟尼佛像以及迦叶阿难两位弟子像,以及明代塑造的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像。这些塑像高大、雄浑,气度不凡,均为宋代原塑。现存壁画面积达422平方米,东西两侧及大殿四周的壁画描绘了丰富的宗教故事和人物。东西扇面墙内壁描绘了‘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的形象;四抱厦则展示了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包括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pán]等重要事件,这一系列壁画被称为‘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展示了“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景象。[2]

建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