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迪南·李希霍芬

德国地理学家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1905年10月6日),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以其对中国的广泛考察和研究而闻名。他在中国的地质调查为近代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是“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者。[1]
李希霍芬于1868年至1872年间在中国进行了七次广泛的地质和地理考察,覆盖了当时清朝的18个行省中的14个,他的考察成果为后来的地质学研究和地图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的研究不仅包括地质和地理,还包括社会经济概况。他的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成果,该书详细记录了他的考察经历和发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
李希霍芬在该书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成为描述古代连接中国欧洲贸易路线的标准名称。他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3]此外,他还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以及“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4]

人物介绍

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中国地学研究先行者之一。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他曾就读于布雷斯劳大学及柏林洪堡大学,1856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奥地利的提罗尔(Tyrol)和罗马尼亚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进行地质研究;在1860年到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参与普鲁士政府组织的东亚远征队[Preussische Expedition],前往亚洲的许多地方,例如锡兰日本、中国台湾、印尼菲律宾[xiān]逻和缅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间,他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发现了金矿,他的研究间接导致了加州后来的淘金热潮。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远征,这段时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罗布泊的位置(新疆已干涸的咸水湖,旁边有古楼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