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里

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第二大城市
美里(马来语:Miri),又称米里,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美里省的省会。美里位于沙捞越北部,与文莱隔邻。美里是马来西亚最早的石油生产地,因此也被称为油城。美里的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土产、木材业、农业(主要为油棕种植业)、造船业、教育业以及旅游业。2005年5月20日,美里升格为大城市,成为马来西亚第十个城市,但并非州首府。美里省是砂拉越第二大的省份,也是美里的省会。美里的石油开发带动了全马来西亚的城市发展,石油仍然是美里早期和未来的主要经济支柱。[1][2][3][4]

历史

在石油未开发前,美里只是沙捞越北部一个小渔村。最早关于石油发现的记载是在1882年7月31日,Claude Champion de Crespigny(当时居住在沙捞越,峇南的英国人)记载了当地人在人工挖掘的井里发现了石油。可是当时石油只被当地人用来修补船只和点燃油灯。直到20世纪初,美里的石油才受到伦敦重视。Anglo-Saxon Petroleum-当时蚬壳公司的子公司,被委任到美里进行考察及开采的工作。1910年8月10日,蚬壳公司的工作人员成功在美里加拿大山上竖立马来西亚第一座钻油台(被称为‘第一号油井’),并启动了马来西亚的石油开采工业。石油给美里带来迅速的发展和进步。1912年政府宣布美里成为沙捞越第四省的行政中心。城市的发展吸引外地人移居美里。到了1930年代,美里已经成为沙捞越的重要市镇。大量石油公司的外国职员涌入也形成了美里社会独特的西方文化。美里油田在二战前,是沙捞越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石油的重要性也为美里带来了灾难。二战期间,美里曾因石油而遭受到两次严重的破坏。1941年12月,日军登陆美里前夕,油田公司在驻守该地的旁遮普军团协助下,封闭油井,焚烧油田,使美里陷入火海,居民大惊,纷纷逃往他处。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全面溃退,四月间,美里的日军开始撤往峇南上游,临走之前,他们还纵火焚烧油田,使美里再度陷入火海。美里市区遭到联军轰炸,成为一片废墟。战后,美里才从废墟中重建起来。从1910-1972年间,石油公司一共挖掘了超过600个油井。62年的开发让美里的石油逐渐枯竭。1972年,沙捞越蚬壳公司被迫关闭美里的油井,这也使美里的经济前景不明朗。在1970年代期间,石油公司在美里岸外发现油田和煤气,使美里的石油工业再现生机。但是,它的重要性已经不如从前了,因为农业,木材业和旅游业已在蓬勃发展,而成为美里重要经济支柱。木材业为美里的地产业,酒店业和工业带来了显著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州政府大力推动油棕业发展,许多砍伐过的森林地已被改辟为大片油棕园。同时,美里的自然条件让人民意识到发展其旅游业的潜能。1991年,一项有关要在2005年将美里提升成为城市的宏愿正式被提出,在民主制度下,作为一个地方议会组织,美里市议会便开始进行各项工作,包括提升与改善城市设施等计划。在2005年5月20日,美里在沙捞越州政府批准及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批注下,成功升格为城市。

地理

美里位于北纬4度23分,东经113度55分,坐落在沙捞越州北部。美里市中心位于美里河西岸,背加拿大山,面向南中国海。它拥有深长的海岸线,由巴甘起至文莱沿海交接边界为止。目前,美里市议会管辖的范围有26,777平方公里。美里属于热带性气候,常年可分为雨季和旱季。每年9月至翌年4月间为雨季,而4月至8月则为旱季。美里每年的降雨量平均大约在100至150寸(250至380厘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介于23到32°C(74〜90°F)。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尤其是11月份,12月份和1月份,温度可降低达至17°C。有史以来最低温度记录是于2010年12月,当时温度下降到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