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Danling County[1]),中国四川省眉山市辖县[4],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沿,乐山地区北部,在东经103°15′-103°35′与北纬29°52′-30°08′之间。面积454.63平方公里。丹棱县地处总岗山麓,地势从西北逐渐向东南低斜。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气候。县内有山溪小河122条,总长340公里。共有森林面积8.27万亩,覆盖率为27%,安溪河南岸一线冲积平坝中有芒硝矿,储量在200亿吨以上。[2][1]截至2025年4月,丹棱县辖5个乡(镇),分别是齐乐镇、张场镇、仁美镇、杨场镇、顺龙乡,50个村(社区)。[5][9]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5.91万人,常住人口为14.86万人。[3]全县人口以汉族为主。[2]政府驻地在丹棱县齐乐镇县街1号。[8]县委书记是曾建军[a][10] 丹棱古称齐乐郡,因城北“红色有棱、状若飞旗”的赤岩山而得名。[11]秦时隶属南安县。周明帝时(公元557—公元560年)复置齐乐县,属齐通郡(县治在今丹棱镇)。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79年12月3日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厅和乐山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通知,改“稜”为“棱”,写作“丹棱”。由丹棱县革命委员会以丹革办(1979)第3号文通告全县。[2]1997年,丹棱划归新成立的眉山地区管辖。[12]2000年6月建立眉山市,丹棱县属之。[13] 2024年,全县GDP实现102亿元,增长8.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3.6个、2.9个、1.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5]坐拥双流国际机场、天府机场,半小时达眉山东站、蒲江高铁站,境内S40广洪高速、G351线横跨东西,S401线丹蒲路、S104线丹名路纵贯南北。[11]丹棱县是南宋史学家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故乡,丹棱人杨素建“大雅堂”,成语“难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1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丹棱白塔、郑山·刘嘴摩崖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14]景点有丹棱•桃花源、老峨山。[6][7]丹棱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5]入选四川省第二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16]入选四川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公示名单。[17]丹棱县还被评为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18] 历史沿革
丹棱属梁州之域,周时为蜀国之地,秦时隶属南安县。南朝齐高帝时,将南安县分置齐乐郡,领一县齐乐县(即今丹棱县),县治距丹棱镇东三华里。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废齐乐郡(县)入齐通县,隶属青州。周明帝时(公元557—公元560年)复置齐乐县,属齐通郡(县治在今丹棱镇)。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改齐乐县名为洪雅。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因邑西南有洪雅镇分置县,而丹棱城北有赤崖山,其色赤,其石棱,故取名丹棱县,隶属嘉州。唐和五代来属剑南道西川之眉州。宋代属成都府路眉州通义郡。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废丹棱县建制入眉州治,属嘉定府路。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复置丹棱县,属嘉定州。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废丹棱县入眉山县。十三年(公元1380年)复置丹棱县,属眉州。清代因之。民国初,丹棱属上川南道,后改建昌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17日丹棱解放后,属川西行政区眉山专署。1953年改属乐山专署。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以议齐字第8号文撤销丹棱县建制,并入洪雅县,置丹棱区。1962年10月20日,恢复丹棱县建制。1979年12月3日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厅和乐山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通知,改“稜”为“棱”,写作“丹棱”。由丹棱县革命委员会以丹革办(1979)第3号文通告全县。[2]1997年,丹棱划归新成立的眉山地区管辖。[12]2000年6月建立眉山市,丹棱县属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