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

中原(河南)菜系
1
2
豫菜,又名豫宴,即中原(河南)菜系,是指在带有中原传统文化内涵的烹[rèn]理论指导下,运用具备中原地域特点的技术和材料所制作的菜肴、面点和筵席的总称。豫菜坚持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基本传统,和谐适中、平和适口不刺激是其显著特点。各种口味以相融、相和为度,绝不偏颇是基本原则。其饮食文化特色体现了“中”与“和”的思想,和众家之长,兼具南北特色。[4][2]
豫菜发祥于夏代,商、周两代形成制度,经汉、唐的发展,于北宋时期渐趋鼎盛,其体例随着朝代的更迭、政治中心的迁徙而传播南北,元代以后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调整变化,清代中后期形成固定风格。[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菜成为国宴菜。[5]改革开放后,豫菜受到外地菜系的冲击,兼厨师断层,豫菜技艺几近失传。[6]2007年,河南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振兴豫菜的举措,[7]评选出十大传统名菜、面点、风味名吃、名羹(汤)及五大传统卤味,[8]首次发布《豫菜基本规范》,明确豫菜的概念,规定豫菜的构成、特性、原材料、制作、工种和操作程序以及质量评定等要求。[9]2011年,豫菜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016年,河南省启动申报豫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
豫菜流派技法全面,特点鲜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烹饪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中国传统烹饪文化的符号,可以解析中国烹饪文化发展的源流。豫菜曾作为中国烹饪文化的代表,从整体上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南宋以后,它作为地域文化,也是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流派。[12]

历史背景

河南自古“帝王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引发四方文化融汇河南,因此,中原烹饪集南甜(淡)、北咸、东辣、西酸之色,形成“五味调和”之长。河南地处北温带的黄河中游,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其中桐柏山大别山伏牛山猴头菇、竹笋、鹿茸菜、羊素肚、木耳、蘑菇、荃菜等,平原河网地区的猪、鸡、牛、羊、鸭、鱼、蛋等,特别是黄河鲤鱼、固始黄鸡南阳黄牛、淇县双脊鲫鱼等都是闻名海内的名贵烹饪原料,为豫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