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

中国历史朝代
1
4
辽朝,或称大辽,建国期间数次改国号为契丹,因此又称契丹。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于契丹神册四年(公元916年)至辽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间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建立,其国[zuò]长达210年。契丹族源自东胡[a],与鲜卑、宇文部和库莫奚有密切关联。[b]在早期历史中,契丹族曾陆续效忠于匈奴慕容部、拓跋部和唐朝[1][2]
辽朝首都是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统治者从耶律阿保机耶律延禧,历任9位君主。[3]
辽朝的创建者是耶律阿保机,他于契丹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自立为帝[c]。在辽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将朝名改为“大辽”。[d]契丹统和二十三年(公元1005年),辽朝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e],承认彼此的国界。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金朝入侵,导致辽朝的衰落。辽保大四年(公元1124年,北宋宣和六年),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而辽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辽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被金兵俘虏,标志着辽朝的灭亡。[4]
辽朝在疆域的全盛时期,东接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南至河北中部及山西北部。[5][6]
辽朝是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统治者采用了双重制度来管理其广袤的疆域,即“两院制”政治体制。北院主要用契丹族制度管理游牧民族,而南院则采用汉族制度来管理农业民族。这使得农牧业在辽朝得以共同繁荣。[7]辽朝吸收了汉族文化,并创造了基于汉字的契丹文字来记录其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此外,辽朝还吸收了北宋渤海国五代西夏西域各国的文化,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