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

封建时期直属帝王的军队
禁军,是封建时期直属帝王的军队,也称御林军禁卫军,主要职责是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1]
中国禁军历史悠久,统治者从军中选拔精锐组成禁军。[1]周朝时期将禁军按其任务区分为“腹心之卫”“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卫”三部分。[1][2]秦朝实行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的禁军体系,分由郎中令、中尉卫尉来统领各部禁军。[1][3]西汉将中尉统领的京城禁军称为北军,而卫尉统领的护卫禁军称为南军,此时期禁军会出征塞外。东汉在西汉禁军制度基础上加以改进,裁减郎卫和南军员额,且禁军中不再称南军,此时期的禁军频繁参与宫廷争斗。东汉末年曹操建立中央军,汉末时期的禁军开始参与割据天下的战斗。[1][4][5]曹魏时期,禁卫体制沿袭秦汉,设置宫殿内、皇城、京师三条防线。西晋时期,朝廷禁军进行调整,中军由“七军”“七校尉”、东宫卫率等部组成,而东晋时期的权臣控制禁军并左右皇室的命运。此外,两晋已形成东宫宿卫体系。[1][6]南朝宋、齐、梁、陈的禁军分为内军(又称台军)和外军,此时期的禁军开始卷入皇权争斗。西魏北周遵循《周礼》改革官制,将禁军改为禁旅六军,设六柱国作为统军将军。[1][7]
隋文帝杨坚改革北周军制,将中央禁军设十二府,各府互不统属。唐代将禁军分为南北衙兵两个系统,“安史之乱”后,唐肃宗置左右神武军,此时期的禁军参与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活动。[1][8]五代十国时期,各朝的开国皇帝将亲兵改编为禁军,并多次左右政权的更迭。宋初禁军设置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后设三卫官和皇城司等部门,分负禁卫的责任,并轮流驻守边城。[1]辽朝时期,禁军分为御帐亲军、斡鲁朵军和侍卫亲军金朝的禁军分为殿前都点检军、亲军、武卫军,并参与宫廷政变以及皇城战事。元朝成吉思汗设置“怯薛”制度,后忽必烈设置侍卫亲军,并增设由汉人蒙古人等人组建的三十卫。[9][10][11]明朝的禁军由皇帝创立组建,并任命内侍统领禁军,此时期的禁军既是京城守备力量,又是对外作战的主力军。清朝创建“禁旅八旗”以保卫皇室和都城的安全,甲午战争后,清廷建立“禁卫军”,后随着这支禁卫军的的消散也宣告了封建帝王“禁军”历史的消亡。[12][13][14]
历朝历代的禁军均有不同的变化,其代表人物有李广典韦秦琼等。中国禁军的地位在各朝各代都很重要,除了是重要的军事力量外,还是维持中央朝廷正常运转的基本武装力量且巩固了中央集权。而且高句丽王朝和古代越南受中国影响,仿行中国古代的禁军制度,建立起了一支具有禁军性质的队伍以巩固王国政权。[15][16][17][18]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