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任秦大夫的崔意如生二子崔业(字伯基)、崔仲牟。兄弟二人在西汉初年分别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与涿郡安平县,崔氏家族遂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两支,并为著姓。[2]汉末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汉末三国时期的崔琰和崔林二人对其家族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崔琰曹操帐下历任东西曹彖[tuàn]属征事、尚书、中尉等职。史载崔林历仕四朝,始为曹操擢[zhuó]为冀州主簿,后被魏文帝拜为尚书,于魏明帝时进一步升至司空,至齐王曹芳时逝世,在崔琰、崔林兄弟的影响下,清河崔氏在魏晋时期位列名门望族,北魏前期在崔宏、崔浩的影响下达到巅峰,[3]北魏孝文帝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唐代清河崔氏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其小房还被视为阀阅之最。[4][6]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崔姓列为当今中国第74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顺序将崔姓列在第58位[7]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崔姓238603人,临汾市33858人,洪洞县6744人。[8] 历史沿革
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