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龄

北宋时期的官员
李昌龄(937年—1008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出生于宋州楚丘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北,一说山东曹县南)。他以字天锡著称,曾参加太平兴国科举考试并获得进士资格。他先后担任广州知州御史中丞等职务。然而,他在任期间未能保持廉洁自守,因此被罢免和贬官。后来,他被任命为梓州和河阳府的知府。他还著有《乐善录》一书。 在他的官职生涯中,李昌龄曾担任大理评事、通判合州、将作监丞、右赞善大夫、通判银州等职务。他还曾在京城为宋太宗献诗,受到赏识并被提升为右拾遗和直史馆。他还曾担任右补阙、滁州知州、淮南转运使户部员外郎和广州知州等职务。然而,他在任期间未能保持廉洁自守,因此在淳化二年(991年)被召回。他还曾担任知审刑院事、权判吏部流内[quán]、右谏议大夫和充户部使等职务。淳化三年(992年),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并弹劾了陕西转运使郑文宝的不当行为。至道二年(996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但没有取得显著成就。至道三年(997年),他与胡旦和内侍王继恩勾结,企图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然而,宋真宗即位后,他被贬为忠武军节度使行军司马。最后,他以秘书监的身份退休,并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去世。[1]

人物生平

李昌龄,字天锡,宋州楚丘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北,一说山东曹县南)人。曾祖确,胶水令。祖谭,邯郸令。父运,太常卿。昌龄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大理评事、通判合州。历将作监丞、右赞善大夫、通判银州。京城开金明池,昌龄献诗百韵,太宗嘉之,[zhuó]右拾遗、直史馆,赐绯。改右补阙,出知滁州。丁内艰,起为淮南转运使,转户部员外郎、知广州
广有海舶之饶,昌龄不能以廉自守,淳化二年代还。初,运尝典许州,有第在城中,昌龄包苴[]重悉留贮焉,其至京城,但药物药器而已。会有言其贪者,太宗以为诬,召赐金紫,擢礼部郎中,逾月,为枢密直学士。昌龄上言:“广州市舶,每岁商舶至,官尽增价买之,良苦相杂,少利。自今请择其良者,官如价给之,苦者恣其卖,勿禁。雷、化、新、白、惠、恩等州山林有群象,民能取其牙,官禁不得卖。自今宜令送官,以半价偿之,有敢隐匿及私市与人者,论如法。”诏皆从之。
是秋,初置审刑院于禁中。凡狱具上奏,先申审刑院,印付大理、刑部断覆以闻,又下审刑中覆裁决,以付中书,当者行之,否则宰相闻以论决。命昌龄知院事。月余,又权判吏部流内铨,数日,授右谏议大夫,充户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