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高粱酒-抖音百科
厦门高粱酒是采用最优质的高粱与大麦为原料经长达100多天的发酵周期,经过几次蒸馏,然后蒸馏后的原酒注入大酒池储藏,一年之后转换到酒缸放在十几米以下低温地窖储藏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之久而造就了清香酒中极品,香气清香醇正、入喉绵甜醇厚、不苦不辣不呛、自然协调的特点,是清香型酒的领袖品质。汲取厦门翔安区的翔风山与金门太武山地下水脉,拥有得天独厚的绝佳水质、空气、气候及原料四大天然酿酒条件。采用中国千年传承的传统酿造工艺,以纯粮固态发酵法结合现代最先进设备与工艺,不断的革新突破,选用最优质高梁为原料,采取低温入池、在优良自然的生态环境下,经长达数月发酵周期和数年的老熟期,成就了高粱酒之王的美誉。厦鹭牌厦门高粱酒是属于原生态酿造方式,原琼浆液生产;无需任何香料或酒精勾兑,属于自然清香型;好喝又健康[1] 厦门来源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平海军(今泉州、莆田)、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清朝前期开始属于兴泉永道,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下辖莆田(兴化)、泉州府、永春州)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dèng]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同年置南路道(192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县,政府驻地为同安,),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由永春移至泉州。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1949年8月至11月:除金门县外的县相继解放:同安县、厦门岛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同安九县,后又改名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52号)调整厦门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厦门市思明区管辖。思明区人民政府驻民族路。将厦门市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厦门市集美区管辖。集美区人民政府驻银江路。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cuò]、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新店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