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应时

中国国民党军人
沈应时(1895—1926) ,上海人,早年考入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学校停办,沈应时回到上海先后入南洋公学、龙门师范就读。袁世凯专权后,沈应时联络革命党人,共谋讨袁大计,失败后革命热忱未减。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叹壮志难酬,赴南洋新加坡任教授。孑身飘零异域,历尽坎坷。次年回粤,投许崇智部任参谋,随军援桂。1924年,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与王柏龄、李济深等人任筹备委员。两次东征,沈应时皆为前驱。1926年3月13日病逝,年仅31岁。[1]

早年经历

沈应时(1895—1926),上海人,六岁丧父,无伯叔兄弟,家境清寒,由母亲抚养成人。清末内政不修,外患频仍。沈应时以为“非学陆军,毋以储为国家有用之才”,遂考入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后学校停办,沈应时回沪,先后入南洋公学、龙门师范就读。毕业后,一度任教于本县贫民学校。沈应时系同盟会会员,袁世凯专权后,沈应时联络革命党人,共谋讨袁大计,失败后沈应时革命热忱未减,决心投身军界。先求学于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革命生涯

1919年在第六期炮科毕业后,派赴信阳见习,在吴光新部下任军械课员。沈应时常叹壮志难酬,乃弃职到南洋新加坡任教授。孑身飘零异域,历尽坎坷。次年回粤,投许崇智部任参谋,随军援桂。孙中山驻节桂林时,委沈应时兼任教导团中校教官。在讨伐陈炯明、战李厚基等战役中任炮兵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