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树(拉丁学名:Sphaeropteris lepifera[2]),别名多鳞白桫椤、白桫椤等,[4]是桫椤科白桫椤属植物。[2]其成片生林缘、路边或山坡向阳地段。海拔可达1500米。其分布于菲律宾北部、日本琉球群岛。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在厦门、广州、深圳、香港有引种栽培。[5] 笔筒树的茎干高6米多,胸径约15厘米。叶柄长16厘米或更长,通常上面绿色,下面淡紫色,无刺,密被鳞片,有疣突;鳞片苍白色,质薄,先端狭渐尖,边缘全部具刚毛,狭窄的先端常常全为棕色;叶轴和羽轴禾秆色,密被显著的疣突,突头亮黑色;最下部的羽片略缩短;羽轴下面多少被鳞片,基部的鳞片狭长,灰白色,边缘具棕色刚毛,上部的鳞片较小,具灰白色边毛,均平坦贴伏,至少在羽轴顶部具有灰白色硬毛。孢子囊群近主脉着生,无囊群盖;隔丝长过于孢子囊。[5] 笔筒树茎干末端幼嫩的髓心、嫩芽及嫩叶可食用。[6]笔筒树的茎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热散瘀,止血,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驱蛲虫,血崩,便血,肺劳,腹中邪热气诸毒,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漆毒,骨哽,头瘫。[7]其茎干具有使用价值。[6]其还具有极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及科研价值。[8][9]1999年,笔筒树被确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2013年,其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10]2019年,其被确定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 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收录的物种。[8][11] 名称由来
笔筒树的名字是由于其老叶顺次脱落后会在树干上留下椭圆形叶痕,茎干上半部去髓干燥后可作为笔筒,因表面遗留美丽的叶痕,美观而耐用,由此而得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