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思退

宋朝时期宰相
汤思退(?-1165 年),字进之,处州青田(如今属于浙江省)人,南宋时期宰相。[1]
绍兴十五年(1145 年),汤思退考中了博学宏词科,被授任为秘书省正字。汤思退依附于秦桧,受到宋高宗的信任和重用。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汤思退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秦桧死后,汤思退先是担任知枢密院事,之后又被拜为右丞相,进而晋升为左丞相。绍兴三十年(1160 年),汤思退遭到侍御史陈俊卿的弹劾,被免去丞相之职管理祠庙。隆兴元年(1163 年),宋朝军队北伐遭遇挫折,汤思退又被拜为宰相,主张和金国议和,还答应割让海、泗、唐、邓四个州,并且下令撤除两淮地区的军事防备,在朝廷内外引起争议。次年,汤思退再次被免去宰相之职,被贬谪到永州居住。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个人联名上书,论述汤思退奸诈邪恶、贻误国家,强烈请求斩杀他。汤思退得知该消息,因为忧虑害怕而死去。[1]

人物简介

宋绍兴十五年(1145)考取进士,同榜复中“博学宏词”第一名,任龙泉邻县——建州政和县令,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绍兴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秦桧病危时,召见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嘱咐后事,各赠黄金千两。思退“虑其经我期其死”,不敢接受。宋高宗闻知,以为思退不是秦桧朋党,升任同知枢密院事。绍兴27年(1157)升任尚书右仆射,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绍兴三十年冬,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挟巧作之心,济倾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兴元年(1163)北伐失败,孝宗再任思退为相。金元帅纥石烈志宁遗书宋廷,索取海、泗、唐、邓四郡,思退主张割弃四郡议和。隆兴二年,右仆射张浚上奏反对议和,请求迁都建康,以图进兵,孝宗准奏,传谕制止议和,思退深为不安,上疏力辩,排斥主战派张浚,致使张浚被罢官,死于[zhé]途。孝宗则命思退修书,答应将四郡割给金。不久金又挑起战事,孝宗甚为后悔,下令抵抗,并命思退督江、淮军,思退推辞。金兵自清河口渡过淮河,宋军节节败退。朝野强烈谴责思退议和撤备之罪,思退被罢官,在贬往永州途中,忧悸而死。
汤思退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