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

孙中山卫士
范良(1904年—1998年)是现代史上一位平凡而特殊的人物,他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贴身卫士,为守护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人物生平

范良是三水乐平塘边村人,13岁离开家乡前往广州求学。广州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思想活跃,风气开放,他从中学老师那儿听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救国主张,对劳苦大众革命事业非常向往。1920年10月,孙中山领导粤革命军攻克广州,驱逐桂军,重组军政府,扩大革命队伍。大批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投笔从戎,16岁的范良也积极加入这一时代洪流,成为革命军队的一名士兵,跟随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转战粤、桂等地。1923年秋的一天,是范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在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战友、越南农场主任董法(号镜洲)的推荐下,范良从北伐军部队来到了孙中山身边,当上一名贴身卫士,实现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
不久,苏联军事政治顾问团在广州大本营创办了士官班,范良被选送去学习深造几个月。结业时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爱戴和敬仰,他放弃可以选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做学员分队长的机会,要求回到卫士队,待卫孙中山先生。从此,他日日夜夜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教诲,目睹先生的为人和崇高品德。1924年春的一个清晨,范良等卫士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典礼,聆听先生的演讲。典礼结束后,先生就在军校和学员、卫士一起站着,以两个馒头、一只咸蛋做午餐;在歼灭陈炯明叛军余部的广九铁路古龙站一役,孙中山先生亲自督战,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全歼了来犯之敌。在战斗中,范良和卫士考虑到孙中山先生的安全,曾多次请他上铁甲车,都被先生婉言谢绝,他从没有离开指挥部半步。孙中山的伟大领袖风范,使范良刻骨铭心。[1]
1924年冬,中国历史发生新的转折,北洋政府彻底垮台,西北军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家统一大计。孙中山先生决定抱病远赴北平,没有安排卫士队随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全国军民悲痛万分。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范良于1926年夏随军北伐,不久抵达武汉。同年冬,被派到南京筹建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