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彭年

清代官吏、学者
黄彭年(1824—1890)清代官吏、学者。字子寿,号陶楼,晚号更生,[1]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2][3][4]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5][6]同治元年入骆秉章四川幕府,[7][8][9]镇压石达开军,[10][11][12]官至湖北布政使。[13][14][15]尝掌教关中书院、保定莲池书院。[16][17][18]又应李鸿章聘修《畿辅通志》。[19][20][21]官至江苏布政使。[22][23][24]黄彭年著有《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陶楼文钞》等。[25][26]

人物简介

黄彭年,生于1823,卒于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四日(公历1891年1月13日)(东定祥《黄陶楼先生年谱》①),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黄辅辰为清一代循吏。子黄国瑾,亦知名。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举人,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初年,随父在籍办团练,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同治初年,入川督骆秉章幕,又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因“有功”,得保荐。后由陕西巡抚刘蓉聘其主讲关中书院,久之,李鸿章聘其修《畿辅通志》,并主讲莲池书院。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升按察使。年余,结案40余起,平反冤案十数起。十一年(1885),调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洪水决堤堰,捐款报复,保百姓平安。又迁江苏布政使,疏浚吴淞江等。十六年(1890)调湖北布政使,总督张之洞倚重之,病逝于湖北任上。

主要成就

黄彭年以干济之才,立功立业,为一代名宦。他为官清廉,拒绝馈赠,严禁胥吏勒索,惩办贪官污吏,减轻百姓负担,赈济灾荒,兴修水利,发展教育事业,为群众办一些实事。他知识渊博,阅历极广,著述较多,[zuǎn]修的《畿辅通志》300卷,是一流的地方志。他对地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东三省边防考略》、《金沙江考略》、《历代关隘津梁考存》、《铜运考略》等。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擅长诗文,著有《陶楼诗文集》和《紫泥日记》等。亦工书画,有《达摩图》立轴,属佳作。对选人亦有贡献,著有《选将论》。贵州省博物馆藏有一幅墨笔《寿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