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山

辛亥革命时期将领
张云山(1877-1915),字凤岗,陕西长安人,民国初期军事将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云山加入清军董福祥部,后加入哥老会。1905年,他担任新军的司号长。1908年,张云山成为陕西陆军混成协的司号官。1910年,他与井勿幕等人在大雁塔举办同盟会与哥老会结盟会议。 1911年10月,张云山参与发动陕西武装起义,成立军政府并任调遣兵马都督。1912年,他被袁世凯任命为陆军中将秦军第一镇统制。不久之后,张云山改任陕军第一师师长。1914年,第一师缩编为混成旅,张云山任旅长兼陕北镇守使。然而,由于受到袁世凯的亲信陆建章的排挤,张云山于1915年7月因忧愤咯血而死。 张云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担任重要角色,是民国初期军事将领之一。[1]

生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常才在南方举义反清,张在西北起兵响应,因唐军失贩而未能如愿,只身返回长安,入巡防队当兵,经友人推荐入武备学堂当号兵、号目。三十年(1904)再入陕西常备军,次年任常备军司号长;宣统元年(1909)春陕西陆军混成协(简称“陕西新军”)正式组成,张任协司司号官。张早年在陶模军中就加入了哥老会。由于他的积极活动,宣统二年(1910)初开“通统山”堂时,即吸收了1000多名哥弟,绝大多数是新军中的士兵。这时,陕西新军下级军官中的同盟会员已由4人增为29人,其中钱鼎张宝麟具有同盟会与哥老会双重身份。张等哥老会头目积极与钱鼎、张宝麟等人交往,促进了同盟会与哥老会的初步联合。又经过两三个月的工作,各营队哥老会头目都表示愿接受孙中山的主张,并愿意“跟着党人干”。从而促成了同盟会、哥老会双方于宣统二年六月初三(1910年7月9日)在西安大雁塔[shà]血为盟,共图大举”。辛亥年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安,同盟会与哥老会两方主要负责人钱鼎张钫、张云山、万炳南等聚会秘商,拟定九月初八(10月29日)举事。
八月三十(1911年10月21日)那天,得知官府要将新军中革命力量最强的两个标队调往外县,原定举事日期已缓不济急,钱鼎提出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急对策。经反复协商,改为九月初一(10月22日)提前起义。九月初一上午,张等在西安西郊林家坟秘密集会,推举张凤[huì]为首领,钱鼎为参赞,并决定当天闻午炮起义。会后,张等指挥部队进攻“满城”西面。当晚,起义军定名为秦陇复汉军,设总司令部于原军装局。次日黎明,各部起义军互相配合攻占“满城”,至下午3时西安全城光复。九月初四(10月25日),张凤翙召集各起义军将领在军装局开会,协商军政府的大统领和副统领人选问题,由于张云山与万炳南都争着要当大统领,会议不欢而散。后经多方协商,九月初六(10月27日)在咸宁县署再次开会,正式推举张凤翙为大统领,钱鼎、万炳南为副大统领,并宣告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这一决定“引起张云山的不满,他遂召集心腹在自己住所树起‘洪汉’旗帜,命令各码头大事招兵买马”,俨然与张凤翙领导的军政府“形成对峙局面。嗣经众首领反复协商,军政府于九月初八(10月29日)召开大会,宣布另设六个都督张任兵马都督,才使事态平息了下来。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后,清廷急调清军从东、西两面夹击秦陇复汉军。西安起义时逃亡兰州的卸任陕甘总督升允,被清廷启用署理陕西巡抚兼办军务。此时,河南清军攻陷潼关,东路告急。大统领张凤翙亲赴东路督战,张云山被调回省垣主持防务。未几,东路潼关收复,而升允又纠集大量甘军再犯陕西,长(长武)、彬(彬县)、千(千阳)、陇(陇县)各县相继失陷。张云山急赴乾州挑起守城重担。升允率甘军20个营,分两路进击陕西乾州(今乾县),一路经长武进攻邠州(今彬县),一路由固关进攻凤翔
1911年11月21日,升允所率甘军占领长武。张自请率向字营西征,在长武冉店桥将清军击退,西路战事暂时缓和。12月23日,当升允率甘军先后攻占[bīn]州(今彬县)、永寿,进逼乾州(今乾县)时,张在乾州收容西路散兵,加强城防固守,夜间在城上多设灯光,并自握军号不时改变各种号音。清军不悉内情,不敢冒然攻城;但城北高原险要,尽为清军所占。